摘要:由于所在地區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高校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本文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探析四川省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策略,并結合實際探析建立志愿服務的長效工作機制。
關鍵詞:青年;志愿服務;現狀;長效機制
本次調查問卷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發放,采取發放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兩種方式相結合,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78份,問卷主要來自包括四川省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師范學院、西南財經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16所高校。
一、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1.對志愿服務的認知不到位
通過調查發現,82%的大學生都參加或接觸過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度較高。但是絕大部分的青年大學生對志愿服務了解和認識不到位。其中,調查結果顯示,15.8%的學生對志愿服務“十分了解”,28.1%的學生選擇“比較了解”,50%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志愿服務“一般了解”,有6.1%的學生選擇“不了解”。 說明高校志愿服務普及率不高,注重活動本身,而忽視了對志愿服務理念和內涵,志愿服務精神的教育。要真正提升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度,必須加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2.志愿服務動機不純
調查顯示,12.6%的大學生選擇“希望為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15.5%的大學生選擇“鍛煉自己,積累經驗”;36.3%的大學生選擇“獲得綜合測評加分”,25.9%的大學生選擇“學校或學院要求參與一定數量的志愿服務活動”;9.7%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覺得好玩,新奇”; 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原因具有多樣性,有絕大部分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目的是在校期間獲得一定的利益,一部分為了找工作,僅有少部分學生真正在為社會服務。
3.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不盡人意
調查結果表明,23%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效果好”,能給被服務對象提供一定幫助或者解決一定困難;54%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效果一般”,給被服務對象提供的幫助有限;23%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效果差”,流于形式,沒有多大意義。
4.志愿服務參與頻率低
調查結果表明,5.8%的大學生選擇了“每周一次”;18.3%的大學生選擇了“每月一次”;62.6%的大學生選擇了“每學期一次”;13.3%的大學生選擇了“節假日參加”。可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較低,傾向于每學期一次,并且,很多大學生參加一次志愿服務就選擇退出,志愿服務隊伍不能夠保證專業化和穩定性。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大學生整體素質較高,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也比較高。很多人認為志愿服務活動不應計較榮譽與得失,是自發的一種無償性的社會回饋活動。這種觀點忽略了對大學生的認可與激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不是需要得到金錢的報酬,但是至少要得到社會的認可與贊揚,如果一味地付出,而沒有這種認可與贊揚,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因此,高校在組織和鼓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應當考慮實際,給予一定的獎勵。
2.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培訓機制有待完善
高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有一定的隨機性,而且由于志愿者的非專業和人員流動性,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盡管目前高校重視志愿服務,也在組織一定的培訓,但是培訓的次數少,培訓形式單一,沒有立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來開展。二是一般采取集體講座的形式。這種灌輸式的培訓,很難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訓基本上達不到預期效果。培訓時間上來看,一般都在活動開展的前幾天突擊培訓,缺少長期性;培訓內容也缺乏專業性,一般是高年級學長或者校團委的負責老師,講解內容缺少專業和系統。
3.大學生志愿服務缺少持續性
志愿服務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堅持長期持續去做。隊伍穩定、資金充裕及政策支持等是志愿服務持續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大學生剛入校時,對大學校園的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勇于挑戰與嘗試,會積極報名參加一些志愿服務活動,但是如果活動效果不如預期,很難讓他們繼續保持當初的熱情,特別是一些“流于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會讓學生產生誤解與懷疑,從而不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而一些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如果學校政策不支持,一些好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也很難持續。
三、對策分析
1.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
大學生是一個需要激勵的群體,參與志愿服務需要高校及社會給予認可。因此,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工作,并非針對某一個志愿服務活動給予激勵,而是要形成一種長期的激勵機制。首先要對志愿服務進行管理和考評,并建立多樣性的激勵措施,提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榮譽感和認可度。比如,高校在年度綜合測評中給予一定的加分獎勵,年度評選“優秀志愿者”,對志愿者活動、志愿者的事跡進行報道等;另外,可借鑒部分高校推行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對學生參與的第二課堂給予認可等。
2.完善志愿服務的培訓機制
高校相關管理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志愿者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不斷提升志愿者的技能和知識,使志愿者更加專業化,進而提升志愿服務活動效果。在培訓內容上,要注意對志愿精神的滲透,讓大學生志愿者將內在的志愿精神有效外化為志愿服務活動;在培訓時間上,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通過專業的培訓和培訓創新,能再一定程度上保持志愿者的志愿服務熱情,保證志愿服務隊伍的穩定性和專業化。
參考文獻:
[1]王民忠,狄濤.論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
作者簡介:王娟,1984年10月29日生,女,河南上蔡縣人,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專業為國際貿易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工作單位郵編: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