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學教育日新月異,評估教師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已成為持續性需求。好的醫學教師為將來的醫生發展奠定基礎。試圖評估教師與學生視角中好醫學教師的勝任特征及其差異。方法:研究對象包括在一所地方性醫學院校隨機抽取的30名教師與90名1-5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自制一份由20個勝任特征組成的調查問卷,調查教師與學生對這些勝任特征的態度。結果:教師與學生在緊密結合臨床、學科交叉與融合、PBL教學、敏銳的觀察力、實踐能力、醫德教育方面態度一致,均認為重要,人際關系良好被認為一般重要。教師與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科發展前沿、人格魅力、創新能力、人文關懷、語言表達、終身學習、教學相長、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態度有差異。其中,學生對學科發展前沿、人格魅力、創新能力、人文關懷、終身學習、教學相長、小組討論與批判性思維的態度得分均較教師得分高。結論:學生認為好醫學教師應當具備緊密結合臨床、學科交叉與融合、PBL教學、敏銳的觀察力、實踐能力、醫德教育、學科發展前沿、人格魅力、創新能力、人文關懷、終身學習、教學相長、小組討論與批判性思維等勝任特征,建議教師參加培訓或者終身學習以達到學生的要求。
關鍵詞:視角;好醫學教師;特征與差異
如何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關注的焦點問題,而且高校教師勝任力是衡量教師綜合業務能力的重要指標已得到共識。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高校教師及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進行了研究,但關于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的研究較少。高等醫學教育明顯區別于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具有專業化程度高、實踐性強、教育成本高、培養周期長、社會期望高等特點。醫學教師保證醫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如何選拔優秀的醫學教師,提高醫學院校的教學水平,使我國的醫學教育達到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成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所面臨的新的重要課題。而醫學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構建,為醫學教師師資管理系統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有效的運作機制。本研究調查贛南醫學院教師與學生對醫學教師的崗位勝任特征的態度及差異,以期為構建贛南醫學院醫學教師的崗位勝任力模型提供數據。
一、 對象與方法
于2015年11月—12月,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贛南醫學院30名教師與90名醫學專業學生進行調查。設計調查問卷,調查教師與學生對醫學教師勝任特征的態度(如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或非常重要)。按重要程度打分,從1到5分,重要程度遞增,即非常不重要為1分,5分代表非常重要。對教師與學生解釋研究的目的與細節,并發放調查問卷。
二、 結果與討論
共發放120份調查問卷,全部收回,其中教師30人,學生90人。調查結果見表1。
教師與學生在對緊密結合臨床、學科交叉與融合、PBL教學、敏銳的觀察力、實踐能力、醫德教育方面態度一致,均認為重要(均值在4分以上,
P>0.05)。教師與醫學生在對專業知識的態度上有差異(P<0.05),教師認為專業知識重要(mean=4.57,SD=0.50),但學生認為一般重要(mean=3.66,SD=0.52)。另外,教師與學生在對學科發展前沿、人格魅力、創新能力、人文關懷、語言表達、終身學習、教學相長、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態度得分有差異(P<0.05)。其中,學生對學科發展前沿、人格魅力、創新能力、人文關懷、終身學習、教學相長、小組討論、批判性思維的態度得分均較教師的高。教師在語言表達、案例教學方面的得分較學生的高。說明贛南醫學院的醫學生對教師的勝任特征要求高,教師應該參加培訓或者終身學習以擁有這些勝任特征。
擁有高勝任力的師資隊伍是高校教學質量的保障。高校教師勝任力是指教師個體所具備的與實施成功教學有關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價值。具體包括專業知識、自我學習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應變適應能力等。但本文調查發現在教學中緊密結合臨床,注重學科交叉與融合,以PBL教學方式教學,體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并融合醫德教育是醫學教師與醫學生均認為是醫學教師重要的勝任特征,而人際關系良好在教師(mean=3.10,SD=1.24)與學生(mean=3.34,SD=0.75)中均被認為一般重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終身學習方面教師(mean=2.03,SD=0.77)與學生(mean=2.99,SD=0.83)均認為在一般重要以下,但學生的態度得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認為好的醫學老師把人文關懷、醫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醫學生在未來履行醫生職責的過程中,感悟到醫學的真諦,自覺以醫學事業發展為己任,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好的醫學老師緊扣學科發展前沿,積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引入開放式、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好的醫學老師在基礎課引入案例教學,在各臨床課中實施PBL教學法,可以將課堂“搬到”病房,即典型病例安排學生見習,得到感性認識,再回到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組討論,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余震,夏凱愉,溫建明,等.我國臨床醫學教育之現狀及其策略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27,41.
[2]梁茜,張萬紅.構建高等醫學院校臨床醫學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意義[J].醫學教育探索,2010,9(7):986-988.
[3]徐鵬,陳俊國.高校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4):667-669.
作者簡介:李娟,江西省贛州市,贛南醫學院預防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