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當前高中數學教材中引入了更多的基礎性知識,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同時發揮導學性拓展的作用。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堂的參與性與教學效果有著極大的關系,長期的教學實踐證實,學生的參與度越高,其學習動力與熱情也就更大。本文主要探討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方法與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主體參與意識;教學策略
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理論性和邏輯性的課程,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對其成績的提高和思維方法的形成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教學過程中,由于數學知識較為抽象,要求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強,因此不少學生對數學學習難以產生興趣。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只有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促進學生學習。
一、 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切入點
(一) 充分整合教材內容
高中數學的教材知識除了有固定的定義、性質和公式以外,很多內容都是具體的實例,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吃透教材內容,充分將其整合,靈活處理,才能發揮教材最大的使用價值,從而挖掘教材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學習幾何圖形時,教師引入物體“三視圖”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模型展開聯想,并形成三視圖的繪制,如動車、汽車等等,教師再通過多媒體技術對相應的視頻與圖片進行展示,補充一些動車等原理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興趣,發揮教材應用的最大價值。
(二) 凸顯教學實用性特點
高中數學知識有較多的模塊,如空間幾何、三角函數、曲線方程、統計概率等等,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較少,且復雜難懂,但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條件更多地引用現實生活的實例來解釋數學理論知識,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凸顯教學實用性的特點,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意義。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窗邊讓學生采用數學方法對遠處的旗桿進行測量,預估旗桿具體的高度;或是在講解“集合”的知識時讓學生留意做操或集會過程中觀察探討;學習橢圓方程時舉出生活中出現的有關橢圓軌跡的例子等等,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能夠幫助學生引發聯想,同時也更善于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利用數學理論解決生活難題。
(三) 創設數學問題情境
教師為學生創設適合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產生興趣并順著問題的引導逐漸探究,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教師要善于創建問題情境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提問三個平面能夠將一個空間分為幾個部分的問題,由于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性,學生思考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那么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實際的情境,準備一個蛋糕模型,用刀切開三次表示三個平面的切分,這種轉換模式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能引起學生進行思考,甚至親自動手操作,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 注入豐富教學元素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上,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通過注入豐富教學元素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興趣,常用的方法如多媒體技術教學、實物演示法、游戲教學法、故事教學法等等。比如在學習概率的相關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概率知識的內容,設計關于抽獎的小游戲,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師還可以提前設置一些小獎品。再比如引入故事教學,為學生講述高斯和等差數列的故事,講述韋達和密碼學的故事等等,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奧秘,從而提高學習主體參與意識。
二、 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教學策略
(一)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參與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高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能夠促進學生長時間地維持熱情的學習狀態,集中精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三方面著手,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魅力,讓學生自覺地被數學隱藏的深厚知識以及數學思維所呈現的規律性而折服,比如很多幾何問題,由于空間的存在,幾何圖形的問題讓其呈現出很強的規律美與邏輯美,學生對這種美的解讀則建立在培養一定邏輯思維和掌握一定幾何知識的基礎上,由此來提高自主參與性。
(二)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參與性
教師應積極在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上通過實踐來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自覺投入學習當中。高科技的發展使其發展成果覆蓋至教學領域,在當前的高中教學課堂上大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非常常見,此外,還有不少教師優化了過去常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協作中強化團隊意識,共同探討練習,同樣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參與自覺性。比如在探究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布置以下題型:已知0
(三) 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自主參與性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依舊存在硬性灌輸學生知識的情況,這個過程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現代化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必須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不但要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與成效,更要看到學生學習時思維形成的過程,適時進行引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才能提高自主參與意識。比如關于“或、且、非”等常見數學邏輯連接詞應用時,教師如果只是單純進行講解,那么學生必然很容易混淆。為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教師可以引入方程式進行導學,如(x+1)2=1,(x+2)2+2=1等,學生先做解題任務時就會發現存在有解和無解的不同情況,此外還有的題型是自解,那么在學生形成三種類型的概念以后再穿插關于“或、且、非”的區別與講解,學生才能意識到兩者的聯系,并充分發揮主體參與和識別的作用,深化學習主體意識。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其學習主體性發揮,學習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積極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我學習主體地位,并在教師的有效引導和不斷探索中發揮主體學習功能,全面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趙亞兵.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教學研究[J].數理化,2016,4(12):34.
[2]楊素梅.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實現高中數學活力課堂[J].學周刊,2016,2(28):71.
作者簡介:朱雷,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鳳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