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的發展需要各層次的技能人才,由于空間、時間的局限性,現場型的校企合作人力資源對接活動無法進一步拓展其即時性作用。出于用工與就業需求考慮,我們可設想將當前蓬勃發展的互聯技術引入校企合作對接平臺,進一步提高廈門市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在廈產業、企業。基于“互聯網+”模式的校企對接服務平臺建設,對解決勞動力供需失衡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了數據依據。
關鍵詞:技能人才;人力資源;校企合作;對接平臺
一、廈門市校企對接服務平臺建設背景
人力資源的合理分配與管理是每座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前提和基礎。廈門作為經濟特區,享有諸多政策利好,全市企業用工總體環境好,用工需求總量較大,并呈逐年增長趨勢,但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企業“用工難”問題日益突顯,同時大量富余勞動人群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存在著招工求職“兩頭難”現象。目前,全市各類院校每年為社會輸送的各類畢業生的質與量,尚無法滿足在廈企業,特別是重點企業的需求與發展。
一方面廣大的用工企業需要大量的各種層次的技能人才,卻苦于沒有合適的渠道進行發布與活動,造成了現在大量用工荒的問題。另一方面,全國各地院校所培養的對口專業畢業生源在企業用工信息、人才培養方向、繼續教育等方面均無法有效獲取,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我市企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的持續性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試圖將當前蓬勃發展的互聯技術引入校企合作對接平臺,進一步提高我市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在廈企業。
二、當前社會上已有的校企合作對接平臺主要存在的問題
企業方面,由于行業發展變化、技術更新、企業內部人才流動,生產周期變化、產能產量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造成人才招聘、培養難以實時、適時地和院校進行對接,當前的人才對接平臺只能單一地發布用人需求,無法更深層次地了解院校畢業人才的具體情況,對接緩慢,招聘培養成本較高、周期較長。
院校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國院校總數基數大,各級各類院校的就業網站琳瑯滿目,功能或繁雜或單一,企業對畢業生的信息獲取較為盲目;另一方面,由于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更新較慢,與企業用工需求相比存在滯后性,無法有效對接。
擇業人員方面,由于地域限制,無法有效地對企業資質、用工需求、文化建設、薪資水平等有效信息進行核實;在技能培訓、繼續教育等方面也對政府的政策信息無法及時獲取。現有的人才網頁平臺也只能通過郵件這種單一的模式聯系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往往無法得到及時回復,進一步加劇了人力資源的結構化供需矛盾。
綜上所述,為解決現有技術平臺的單一性、滯后性、缺乏監管性,需要多方論證,完善現有的社會平臺,取長補短,開發出適合我市企業納才的有力工具。
三、基于“互聯網+”模式的校企合作對接平臺建設目標
以廈門市各企業對職業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充分應用移動互聯技術,打造一個“信息對稱、公平競爭”的校企對接服務平臺,主要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1)面向職業院校,打造一個統一的職業技能培訓信息互動平臺,讓符合條件的職業院校在官方權威的平臺上,充分展現自身培訓資源以及能夠提供的技術人才。
(2)為用工企業提供一個技能人才需求的發布平臺,同時,可以在平臺中快速地對接到優秀的職業院校,幫助培養對口人才,加速解決用工企業招工難的問題,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人才隊伍的瓶頸問題。
(3)為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源、企業職工打造一個統一權威的技能培訓、技能展示、市場技能需求的信息互動平臺,同時累計產業、企業、就業綜合大數據,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能夠及時掌握技能需求趨勢,制定符合勞動力市場規律的政策,同時為企業的需求提供更多合適的高技能人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總之,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校企對接服務平臺的建立,實現廈門企業用工信息的全面推廣,同時高速有效的吸收各地職業院校的專業技能人才,為廈門市人力資源高效管理的保障做出貢獻,為職業技能培訓與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四、基于“互聯網+”模式的校企合作對接平臺建設思路
整個平臺建設充分應用移動互聯的主流技術,加快市場信息在用工企業、職業院校、社會大眾、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流動。以最小的資源消耗,讓市場信息實時到達各方。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結合移動互聯技術引導平臺發展方向,讓平臺切實滿足市場需求,真正符合相關各方需求。
平臺建設思路應遵循“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試點、統一推廣、統一監管”的五項原則。根據廈門市的全市需求,充分考慮未來5-10年的市場發展需求,統一做好平臺發展規劃。在平臺開發完成后,統一選擇試點區域進行實際應用,通過應用的試錯,充分積累總結經驗,持續完善平臺功能。試點結束后,統一進行對相關院校、企業推廣培訓,持續加大對平臺的推廣力度。
五、基于“互聯網+”模式的校企合作平臺主要業務功能設想
平臺業務主要涵蓋了用工企業服務端、職業院校服務端、以及后臺核心管理業務等版塊內容。
(一)建設廈門市重點企業信息庫
建立企業平臺準入機制,企業注冊平臺。用工企業可以在平臺內上發布最新的企業信息、用工需求、人才培訓需求;尋找合適的職業院校、尋找合適的技能人才,同時對對接院校承接情況、已培人才進行評價反饋。
(二)建設職業院校信息庫
建立職業院校準入機制,院校注冊平臺。職業院校可以在平臺內發布最新的院校信息、職業技能專業種類、畢業生源信息、最新的培訓進度,尋找企業潛在的教學培養、培訓需求,定期發布培訓計劃,同時對企業的用人信用、環境文化、薪資水平進行評價反饋。
(三)建設核心管理服務平臺
建立用工企業,職業院校評價體系,對平臺發布的內容進行管理,審核職業院校、用工企業、合作項目等各方面信息;建立校企對接服務系統,在線洽談及簽約合作業務功能;建立政府決策數據統計輔助系統,統計分析勞動力供需狀態的功能。
平臺主要建設需求包括:院校注冊流程模塊、院校教師、學生注冊流程模塊、主管部門審核模塊、人力資源供需對接模塊、工學一體化課程開發模塊、引企入校模塊、實訓基地共建模塊、技術推廣模塊、培訓移植模塊、實訓承包模塊、培訓移植模塊、校企共訓模塊、崗位承包模塊。
(1)“人力資源供需對接”模塊。以企業用工需求登記:崗位、性別、文化水平、專業、職業資格等級、工作地點、工資待遇、截止時間等為檢索條件,匹配查找院校,在線洽談,線上協議,線下簽署。
(2)“一體化課程開發”模塊。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企業行業專家所羅列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設計課程體系和內容,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并安排教學活動,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實現校企合作無縫對接。
(3)“產教融合”模塊。由學院提供場地及其他各種服務,將企業引入學校,建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通過合作方式,企業得到了學校在廠房、技術及技術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產成本,而學校獲得了學生頂崗實習、教師參與技術開發等機會,取得了生產與教學雙贏的效果。
(4)“實訓基地共建”模塊。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建設,建立生產性校外實訓基地,企業進行生產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校企資源的互補和共享,使雙方的設備兼具教學和生產功能,大大提高了設備利用率。
(5)“高新技術推廣”模塊。由企業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企業產品),以學院教師為主體針對本院學生及社會人員開展的新設備、新技術應用培訓。通過這種合作,學生獲得了最新的技術培訓,掌握了先進設備的操作技能,而企業則達到了發展潛在客戶的目的。
(6)“生產崗位承包”模塊。學院承接企業生產流程外包業務,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支持下開展生產活動,教師成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生交替進行頂崗工作。通過這種合作,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學院的師生都得到了真實生產的鍛煉。
(7)“校企捆綁共訓”模塊。將企業的內訓機構引入到學校,學校免費提供場地和設備,雙方共同組建“捆綁”式培訓團隊,為企業員工和學院的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這種直接引入企業培訓課程和培訓師資的模式,使學校的課程能緊跟企業要求和技術發展,同時擴充了兼職教師隊伍。
(8)“員工培訓移植”模塊。移植公司的員工培訓項目,由企業提供設備及教師培訓,教師取得企業的資格證書后,為企業培訓員工,同時面向學生實施“訂單式”培訓。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學校不僅在設備、技術上獲益,學生的就業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9)“實訓承包”模塊。由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和師資,在校內建設仿真實習場地。
參考文獻:
[1]張旭翔,王鈞銘.《推進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思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
[2]鐘衛.《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09(21).
[3]袁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癥結識別及關鍵因素分析》.新課程研究(旬刊),2017(7).
作者簡介:宋建祠,碩士研究生在讀,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