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備良好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成為市場的迫切需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人才培養標準。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市場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能力;教學模式
經濟全球化和快速的社會發展使得復合型技術人才成為當下人才市場需求的重點。隨著國際合作的增多和繼續加大的開放程度,具備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且具有出色的職業能力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市場需求的主力。高職教育作為技術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營,肩負著重要的社會使命和教育責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蓬勃的市場環境和社會需求不僅為高職教育提供了廣闊和具有開放性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一方面,社會對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另一方面,目前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實現對這一類人才的培養和塑造。高職公共英語教育的現行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和適應市場和社會對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改革勢在必行。
職業能力指從業人員在業務工作中所應具備的全部能力的總和。通常情況下,職業能力被理解為包括業務需求能力、行業共識能力和業務核心能力三部分。良好堅實的職業能力是勝任制定工作崗位的必要條件。受當前市場和社會形勢的需求,高職教育中職業能力培養變得尤為重要。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落腳點應是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完善。教學模式是銜接知識理論與實踐的媒介,囊括了課程設計、教材的選取編纂、教學活動設計等等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改革創新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將有效地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今市場對技術型人才的要求。
公共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地開展跨文化語境下的工作和學習。新形勢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實用性強,并兼具職業針對性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實現職業素養和繼續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是注重語法和詞匯教學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所無法實現的教學效果。長久以來,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讀寫,輕聽說,重知識,輕能力的問題。這與目前市場對技術人才的英語能力和素質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得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陷入困境,普遍存在著教師講授疲憊,學生學習困難,且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效果差的現象。
其造成的結果是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差,跨文化語境下的工作開展不順暢,英語交流溝通存在障礙等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暴露出各種問題和弊端,改革已經勢在必行。而改革的重點即是加強對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專業相關的業務能力的語言訓練。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積極探討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為更好的配合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點,即加強教學內容的職業性,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形成性的評價方式。首先,應增強原有教學內容的職業針對性。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根據這一培養目標,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應強調實用為主,程度適當的原則。但目前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所采用的公共英語教材仍以通識英語為主,極少關注到與專業行業相關的內容,因而教學缺乏職業特點,且實用性差。學生對英語的學習也因此局限于詞匯和語法,雖然能夠進行閱讀和寫作,但其聽說能力匱乏,未來很難適應職業交流需求。準確合宜的教學內容能夠使得教學活動有的放矢的進行,學生不僅能夠學有所長,更能夠在運用所學解決問題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其次,改革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目前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方式。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也大部分是講授式、提問式、互動式等這一類的常規授課方式。其缺點是側重理論講解,忽視能力訓練。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改革需求,不僅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更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降低。改變這一局面,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多為學生提供練習和實際應用英語的環境個機會,通過模擬情景進行聽說理解,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展示,以及分角色對話練習等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最后,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傳統的終結性考核方式側重對學生知識點的考察,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詳細記錄每個單元教學內容的完成情況,并指導學生建立學習情況自查記錄。這樣不僅便于教師準確地掌握教學效果,及時對之后的教學安排和布置做出調整,也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
綜上所述,當前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使得學生難以在跨文化的語境下順利的開展業務溝通和交流。改革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策略主要有加強教學內容的職業性,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形成性的評價方式。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市場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喬伊斯.教學模式[M].荊建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秦美娟,何廣鏗.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內涵探討[J].外語界,2009(5):18-25.
[4]焦建利.網絡時代教師必備之八項信息技術[J].信息技術教育,2007(1):54-57.
[5]王朝暉,廖國強.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引入ESP課程的探討[J].中國ESP研究,2010(1).
[6]戴士弦.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7]汪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4).
作者簡介:韓瑩(1980—),女,吉林長春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