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我國教育教學中的基礎學科,在教育工作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既可以強化學生生的知識儲備,又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如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環節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從文字的產生、發展和深層含義等方面入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研究更符合學生綜合素質養成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核心素養
在識字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對所教學的文字做出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以便將真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受其年齡限制,各項思維還處于養成階段,教師開展識字教學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文字的深層次信息設計符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計劃,進而使學生可以對漢字形成充分的認知,并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識字習慣和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質的養成[1]。
一、將識字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便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漢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生甚至是簡單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使用到漢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時,可以借助實際生活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對其周圍的漢字進行密切觀察,并鼓勵學生用于詢問,在生活中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時向周圍的長輩或者同事咨詢,在獲得該字的正確讀法之后,追問其具體表達的意思,便于學生對漢字形成充分的理解和認知,加深其記憶,進而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積累,教師每天都會將一些生字的正確讀音以及含義講授給學生,但是受到其年齡限制,導致短時間內學生不能將其牢牢記在腦海中。因此,教師需要在每天教學結束的時候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重新過一遍之前學過的生字,以便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在促進學生識字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使其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2]。
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當中,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我國歷史悠久,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文明以文化的形式得到傳播,其漢字也是如此。每個漢字都具有區別于其他漢字的特殊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文字的魅力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培養和提升。在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拆字的方式進行,例如“臭”這個字,教師可以將其拆分為三部分,分別為“自”、“大”“丶”,然后在形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說:自大的人很“臭”,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的記住生字,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謙虛的態度。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猜字謎”的方式開展識字教學,例如“高”字,在猜字謎之前,教師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積極性的方式很多,鑒于小學生的特點可以采用獎勵的方式,如猜對可以獲得一塊教師獎勵的糖果,以此可以使積極性得到提高[3]。然后開始形容“高”字,教師描述:一點一橫長,口字位于中央,大口嘴張開,小口躲在里面。猜燈謎是一種傳統文化,且歷史悠久,每個漢字經過設計之后都可以成為字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認知,還可以使學生形成猜燈謎的習慣,促進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使學生人文素養在此過程中逐步得到培養。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追溯文字來源的方式進行教學,講述每個生字的歷史寫法以及演變過程和原因,使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漢字,并研究其深層次的意思,促進人文素養的養成[4]。
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教師將生字的正確讀音直接告訴學生,然后由其進行強行記憶,這就導致學生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漢字的儲備量也不斷增加,但是識字能力卻處于較低水平。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恰當所致。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識字教學,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對文字進行探究式學習,以此強化學生對漢字的認知,使其逐漸養成并提升識字能力。例如在講述“汪”字的讀音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字讀“wāng”,而是問學生“王”字左邊加上三個點應該讀作什么呢?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會主動思考和探索,并且相互之間會進行討論,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對該字的印象就會加深,然后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逐步獲取正確讀音,以此使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同時使學生識字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5]。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識字教學對于學生核心素質的養成具有深遠的意義。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的時候,需要將思想打開,將識字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鼓勵學生對身邊的生字進行學習,拓展學生的詞匯儲備。同時還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識字教學當中,深度挖掘漢字背后的歷史信息,并采用猜燈謎等游戲方式或者其他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并通過探索學習等方式,逐漸養成識字習慣和識字能力,以便從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王亞寧,孔凡成.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評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課例[J].語文知識,2017(10):34-36.
[2]徐光華.緊緊抓住教學關鍵著力培育核心素養——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初步探索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43-47.
[3]張敏華.把握部編教材特點落實語文核心素養——部編語文一年級下冊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J].小學教學參考, 2017(1):1-3.
[4]趙赫.”核心”有道,”落地”無聲——淺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J].長江叢刊,2017(27):104-104.
[5]劉容.立足本體性教學內容談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課例研究的點滴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6(5):253-253.
作者簡介:廖艷燕,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心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