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當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課面臨新的挑戰,為了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教學方法的改革成為當務之急,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參與者、教學制度、教學體系要有調整和創新。加強與學生的個體聯系;使用互聯網豐富教學素材;科學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改革完善教學評價體系,讓思政課真正發揮作用。
關鍵詞:教學改革;互聯網;思想政治課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政府的號召下,各行各業興起了“互聯網+”的熱潮,中國快速進入互聯網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對教育的沖擊也非常之大,徹底改變了教育的生態圈。為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給思政課帶來的挑戰,思政課必須進行改革。
(一)教學方法的改革
1、加強與學生的個體聯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積極利用各種網絡新媒體,通過這些及時交流媒介,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其次,要注重校園網絡環境。校園網絡環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資源,一定要科學利用,將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校園文化活動動的展示與師生精神風貌的建設中。通過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環境,鼓舞學生們的精神。再次,要注重將思想教育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越來越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一趨勢,力爭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與學生的個體特點相結合,針對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實施有針對性地教學方法,利用網絡來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理清發展脈絡,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2、運用互聯網信息選取思政課教育案例
互聯網信息最為鮮明的特點就在于實效性,當中的民生新聞、熱點新聞以及社會事件等,都能夠在互聯網當中得以展現,而現階段大部分學生瀏覽新聞基本上都是從互聯網當中獲得。互聯網是對當前信息量最大、信息傳輸效率最高的平臺之一,而思想政治教材則是根據國家統一標準進行制定,政治教學大綱則要求教師必須使用文本的模式進行教學,教師不能進行取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靈活運用互聯網信息,把社會各種熱點問題,與生活中的鮮明案例進行有機融合,做成案例加入課程當中。如此,學生不僅能加深對于政治理論課的印象,同時也能吸引、提升自己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制作靜態電子教案與動態影音資料想結合的PPT課件,使教學內容圖文并茂,聲像俱全,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將網絡當中的熱點事件、時事新聞進行編寫,將其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生動、幽默的教學模式,使得高校政治課堂真正體現出實效性的教學模式。
3、教師要積極搭建思想政治課網絡在線教學平臺
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并采用微課、慕課、掌課等形式,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注冊學習,根據自己的作息安排課程,通過在線觀看、完成習題、交流討論等形式掌握與思想政治理論相關的知識,實現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對課堂思維方向和課堂氛圍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烘托作用。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對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教學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思政課的地位要求思政課教師以高度的職業熱情和身后的理論水平開展教學,需要教師以豐富的課堂內容,巧妙的課堂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進入對人生、社會的思考,進而對其正確引導。
教學手段由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向現代化、網絡化、多媒體教學轉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計算機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視頻圖像、動畫等多種信息形式的編輯、控制和傳遞于一身,為學習營造了資源豐富、形象生動逼真、知識表征多元化的模擬與仿真情境,極大優化了學習環境,深受學生喜愛,并使教學質量、效率大大提高。
4、整合教育資源,加強教育主體間的配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學校無疑要起到主導性作用,但同時,學校也要起到組織協調的作用,努力整合相關的教學資源,例如家庭教育資源、社區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網絡資源等。為了充分利用各個領域的教育資源,教育主體間一定要積極,配合,通過學校的組織協調,思想政治教育會形成一股合力,從而更好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同時在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協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實踐中,要注意防止將媒體資源的應用變為機灌、防止學生對網絡、微信等媒體的過分依賴、防止自主學習脫離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只有在充分認識媒體資源特征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發揮媒體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作用。
(二)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傳統教學重在使學生繼承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學生記憶知識的程度來評價、學習、評價教學,甚至以此規定學生和教師的水平。其功能主要是傳承文化,學習的目的主要就是繼承、傳遞已有的知識經驗。在信息網絡時代,浩如煙海的信息庫從各種層面,各個角度被打開,并以最快捷的方式傳播著,擺在每個學生面前的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只重分析理解、忽視知識來源和應用的維持性教學必導致思想的僵化、視野的狹隘。因此,教學必須改變以記憶程度為指標的評價原則,充分培養學生的注意、記憶、想象、思維、判斷等認知能力,培養他們對各種信息正確判別、選擇、理解及運用信息創新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的能力
教學評估體系會直接引導思政課教育的實施效果,但事實上,現有的教學評估體系對思政課這類非量化的課程效果很難做到客觀全面。什么樣的課程教學才是思政課教學應有的模式?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才是思政課預期的教學效果?關于這類問題很難做到全面客觀的回答,自然在評價體系中也存在一定缺欠。所以互聯網+語境下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評估,同樣要以考核體系的優化來帶動教學體系的優化,從而更加符合高校價值教育的取向。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評估應涵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時代化內容,涵蓋教師教育自主性、主導型內容,涵蓋教學效果雙向評估體系等主要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教學效果評估機制,才能有力推動互聯網+語境下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國家戰略與行動計劃,傳統思政課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使得思政課必須對這些新事物有新的認識,為了能夠更好的發揮教育引導功能,更好的服務廣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魏佳“試析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則”——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6)
[2]趙輝,“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與探索”———新課程研究2011(12)
2017年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課題批準號:GH17076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