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的頻頻發生使得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反思金融監管模式的恰當與否,中國在應對這場危機時也不例外。雖然我國已經平穩度過了多次金融危機,但是未來的經濟發展依然是危機四伏,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趨勢問題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在分析了各個金融監管模式利弊的前提下,結合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關于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選擇的相關意見。
【關鍵詞】中國金融監管 現狀 模式選擇
一、金融監管的定義
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督和金融管理的復合詞。金融監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金融監管是指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授權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約束、管制,使它們依法穩健運行的行為總稱。廣義的金融監管是指除主管當局的監管之外,還包括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與稽核、行業自律組織的監督以及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督等。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市政府在對國家金融行業的發展、社會現狀、監管模式的合理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妥善考慮下進行的制度選擇,按照金融監管體制內部指責的劃分,金融監管的組成是:金融監管法規體系、金融監管主體組織結構、金融監管主體的行為方式等。如按監管機構的設立劃分,可分為由中央銀行或監管當局獨家行駛金融監管職責的單一監管體制及由中央銀行及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共同承擔職責的多元監管體制[1];如按監管機構的職權范圍劃分,又可分為集中監管體制和分業監管體制和不完全統一監管模式。
二、金融監管模式的分類及利弊分析
(一)分業監管模式
分業監管模式主要是針對金融行業所涉及的三個主要板塊——銀行、保險、證券進行針對性的監管機構和監管體質的設立,這是根據各個板塊自身的特點和固有屬性的進行的。美國現行的監管模式就與分業監管模式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美國現行的金融監管被稱為雙重多頭監管體制,這一監管體制主要是考慮到聯邦和各州對金融監管權力的分割能力以及美國各州的獨立自治權利等方面的影響。這個監管部門的形成是由美聯儲財政部、儲蓄管理局以及證券交易所等權威機構共同組成的,這也體現了美國左不行的自由市場競爭論,并且通過權力的分離來實現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這是美國金融監管格局形成的基礎。
分業管理模式的優點主要有下面幾個:首先,分業管理模式是根據不同行業自身的業務發展和它的固有屬性來進行監管機構和監管體制的設立,這就體現出了比較強的針對性,能夠根據各個行業的實際發展需要和它們在金融問題的處理上所存在的弊端來進行細致化的監管。這樣就能夠充分利用到各個行業自身的專業優勢體現出針對性較強、監管更加細致的監管特點;多個機構的共同參與,也能夠保證監管活動的科學性和監管效率更高,使得監管更加嚴格,使得監管活動可靠性更高。其次,分業監管使得監管權力得到了分散,各個權力之間實現了相互制約和相互平衡,有效地防止了腐敗現象的滋生[2]。雖然銀行保險證券三大金融行業的發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但是通過分業監管的有效實施,就能夠保證監管權力分散在各個行業內部,使得監管過程更加透明化和有效化。
存在優勢的同時,分業監管模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其一,監管權力的分散使得整個監管體制的設立相對而言變得更加地龐大,這樣就會使得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的意見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差異性的制度標準之間很容易存在漏洞,這樣就可能會導致監管機構在進行一些問題的處理時,出現兩難之境,無法形成統一的處理意見;其二,龐大的監管體系使得整個監管機構的開支和消耗變的增加,在穩定財政預算支持著不斷擴大監管機制的背景下,不能夠在有限的資本支持下完成相應的監管任務。
(二)統一監督監管模式
統一監管模式指的是一種權力相對集中的監管方式,通過專門的監管機構實現對整個行業的監督和管理,這種機構往往是由國家授權的專門機構,一般是某一國家中央銀行的下屬單位。英格蘭的金融監管機構就是這種相類似的監管體制。英格蘭銀行承擔著穩定一切與貨幣相關問題的任務。因此,蘇格蘭的金融監管任務是由中央銀行下設的金融服務監管局所承擔的[3]。
這種監管模式的優點:首先,統一監管可以實現資源的集中,這樣就可以保證在最少的資源消耗情況下,完成最大效益的金融監管活動;統一的管理模式的使得整個監管體制內部的制度和標準相對統一,這就保證了整個監管體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不會存在漏洞;統一的監管模式使得整個監管體制內部的權責劃分更加明確。缺點是:監管權力的過度集中很容易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監管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任務過重的現象;忽視了各個行業之間的差異性,使得監管模式不適用于某些行業。
(三)不完全統一監管模式
不完全統一監管模式是對統一監管和分業監管的結合,它既考慮到統一監管的資源節約效力,又考慮到分業監管的權力相互制約、針對性監管。在這一監管理念下的監管模式主要有:牽頭監管和雙頭監管。牽頭監管是由分業監管改進而來的,它的改進措施就是設立專門的牽頭部門來負責各個分業監管部門的聯系和溝通。雙頭監管主要是由統一監管模式改進來的,這種監管模式下的監管機構主要有兩種:機構監管、業務監管,機構監管是在機構層面上實現對整個金融行業機構整體的內部金融風險的監管,針對對金融行業的機構設置科學性和合理合法性進行專項監督;業務監管主要是針對金融行業所開展的業務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監管,包括金融行業的資本運作手段和途徑。
不完全統一監管模式吸收了前面兩種監管模式的優勢,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監管模式,這樣的監管模式在保證各個監管組成之間相互制約的基礎上保證了監管手段和標準的一致性,提高了監管效率、降低了監管成本。
三、我國金融監管現狀和模式選擇的啟示
(一)我國金融監管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已經變得與之相適應,在明確分業監管的基礎上實行更為嚴格、更為合理的監管制度。但是,我的金融監管發展歷程相對較短,仍然存在著下面幾點問題:
第一,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存在缺。強調內容相對單一,主要就是風險防范,這就會使得金融行業在進入市場這一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難,對金融行業的發展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此外,金融監管的權責劃分不夠明確,很多時候存在著職責不清、推諉責任的情況,這樣不利于整個金融監管活動的有序進行。
第二,監管范圍狹窄,法制不夠健全。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主要對經營合法性和金融機構的成立是否符合市場準入準則的考察,忽略了金融監管應該包括的其他內容,除了目前的監管內容還應該包括對金融行業的經營手段和資本運作狀況的審查和處理[4]。此外,金融監管活動應該在法律的支持下進行,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法制建設來看,在金融監管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法律缺失,這就使得監管過程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漏洞,不利于整個監管過程的有序進行。
(二)我國金融模式選擇的啟示
在經歷了全球經濟危機的多次洗禮后,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雖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依靠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高效的問題處理機制為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正處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的金融監管模式應該根據當前存在的監管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革和發展,這樣才能使得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更加適合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
第一,堅持分業監管與統一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多樣化的金融發展形勢使得金融業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要想做到為全面有效的監管,就必須在把握各金融組成部分特性的基礎上進行分業監管。其次,復雜多變的監管內容要求我國的監管模式必須要有統一的監管標準,這樣才能保證監管活動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第二,監管模式改進和法制建設必須要同時推進。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我國當前的法制建設逐漸加快,金融監管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須要做好針對性的法律基礎設施完善工作,保證金融監管活動有法可依,這樣才會從制度上保證金融監管的執行力[5]。
第三,監管模式的改革和發展要緊緊結合社會現狀。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了各個行業的革命性進步,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使得金融行業的發展呈現新的發展姿態,這就要求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社會現實因素,做好針對性的模式改善,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金融行業的發展處在可控范圍內。
四、結語
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必須要在符合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按照我國當前的監管模式,在堅持分業監管和統一監管的基礎上進行進行各方面的制度完善,那么我國的金融監管將會體現出更高的科學性和更強的適應性,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金融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熹.證券金融檢察制度改革路徑探索[J].行政與法,2017(12):75-84.
[2]楊艷磊.互聯網金融模式問題研究[D].深圳大學,2017.
[3]顏凌云.金融投資者差異化保護制度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7.
[4]劉丹.互聯網背景下消費金融模式案例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
[5]王璐.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7.
作者簡介:溫士亞(1997-),男,漢族,安徽阜南人,學生,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