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蔚
摘 要: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中的核心力量,他們理所當然地成了傳播現代科學知識、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樞紐。當前師范院校在向綜合性大學發展過程中,師范生和非師范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在新時代的中國發展中,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切實推進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必然。以三同為綱,以文化為緯,挖掘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原動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新時代 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內生動力
一、 師范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縱觀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可發現其特殊性和有效性是在實踐中慢慢走向成熟的。我國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歷了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培養少數民族政治干部為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專門人才為輔,改革開放時期培養“四有”少數民族大學生,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的,新世紀和諧社會時期則以生為本,服務學生關心關愛其成長。經過了三個時期的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地摸索和改進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建立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工作機制和運行模式。
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在國家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大背景下,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讓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學生以黨的初心和使命為行動指南,推動國家在21世紀中葉順利建成社會主義強國。
二、新時代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生動力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和期待。”[1]根據習總書記指導意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切實推進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一種必然。因此,以三同為綱,以文化為緯,挖掘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原動力成為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經濟學中,供求關系的平衡是市場自身良性調節循環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供給和需求需要彼此適用,因為構建和完善與學生成長成才發展需求相對應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結構,是中國進入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代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里面提出了一個新的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三、以三同為綱,以文化為緯,挖掘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原動力
“認同是主體對自身社會屬性及群體歸屬的一種判斷,是外界情感、態度和主觀價值判斷移入主體并與主體內在思維相融合的過程,對主體來說,這個過程有時是無意識的,有時是有意識的轉化”[2]。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體制市場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國高校開展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機遇和挑戰。從經濟全球化上來說,經濟全球化客觀導致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進入了一些人的生活,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從體制市場化上來說,伴隨著我國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期待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也顯現出來,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改變了生活,信息的滲透性和開放性改變了普通大眾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大量信息涌入增加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難度。
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大多是“95后”甚至“00后”,以政治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教育為綱,以文化人為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顯性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意識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統一,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紐扣,堅定社會主義信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少數民族人才。
1.三同的概念。
“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感情、意識和心理層面的歸屬,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起著政治依附和政治支持的作用,是政治主體與政治客體緊密聯系的重要載體,是指導政治主體與政治客體相互統一的橋梁”[3]。
十九大報告指出,政治建設是根本建設,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認同是前提。因此,高等學校在開展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時,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俗等實際,以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感為圓心,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圓弧,通過打造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圓,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內驅動力促使其成長成才,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高校可通過開展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以活動參與的方式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認同感。如利用班級主體班會設置少數民族團結教育專題,讓各民族同學相互了解,充分認同各民族文化,并實現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有條件的高校可通過成立少數民族大學生分管領導溝通會、輔導員座談會、民族學生互助會三層溝通體系,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三同意識,邀請少數民族教師或者少數民族思政干部參加,利用交流代表少數民族身份和人生經歷,以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為話題,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學習成績差異的客觀性和家庭困難的過程性,定期溝通機制可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立德樹人,以文化人,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領雁引領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就在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運行,同時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基本觀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根據馬克思的唯物論觀點可發現文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反過來文化又可以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日常生活和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因此,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文化為抓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影響,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三同基礎上主流文化所認可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以此指導和規范自己的行為。
3.提升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結構調整。
當前受教育主體供給出現多元轉向,如何結合實際對提供主體實現各項資源優化配置,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需求和期待,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高校調研中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欠佳,主要原因可能是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因此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高校育人主體的多元化、育人方式的多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出現新的變化,因此提升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結構調整,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原動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結語
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骨干力量,他們的成長和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更凸顯,可以變成體系化的系統工程,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讓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時代的發展,增強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是新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和需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
[2]費惠宇,張潘仕.社會心理學辭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5.
[3]包永全.政治、國家、民族之“三重認同”研究初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7.
基金項目:重慶師范大學校級基金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資助,項目批準號(15SZZ12、15SZZ11、15SZZ1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