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蕓 趙陽 張威
摘 要: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高校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發展,大學生黨建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以浙江大學求是學院為例,分析大類培養環境中本科生黨建工作的難點,開展針對性的實踐與探索,在此基礎上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思考與展望,為大類培養模式下做好本科生黨建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大類培養 本科生 黨建工作
時代的發展推動著高考招生制度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浙江大學于2008年開始實行“一橫多縱”的大類招生、大類培養、通識教育模式,“一橫”指的是成立求是學院,下設丹陽青溪學園、紫云碧峰學園和藍田學園,“多縱”指的是各專業院系。學生通過大類招生進入浙江大學后進行屬地管理,在求是學院確認主修專業,經過一年學園的大類培養后再轉入專業院系接受三到四年的專業培養。求是學院教育引導學生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思想、學業和生活上的轉變與適應,肩負著為浙江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打好基礎的使命和責任。
隨著浙江大學本科生管理模式的改變,學生黨建面臨著新的挑戰,對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進模范作用”[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同時做好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使每個師生黨員都做到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2]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對堅持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求是學院黨委在校黨委的領導下,總結分析新形勢下低年級本科生黨建的難點,梳理總結并加以實踐探索,提出下一階段的思路與展望,以進一步夯實大類培養下的學生黨建基礎。
一、工作難點
1.學生入黨動機的端正
入黨動機指一個人要求入黨的內在原因和真實目的。有關資料表明,申請加入黨組織以實現更高的政治追求和組織歸宿,是多數在校大學生的強烈意愿和內在需要[3]。大學生入黨動機的主流是端正的,以信仰動機和貢獻動機為主。但是部分學生由于對黨的發展歷史、理論知識、方針政策缺乏系統全面的認識,同時受到社會功利化思維的影響,入黨動機較為復雜,例如“實用主義型”:有的認為黨員身份能幫助自己在評獎評優或者就業中更有競爭力而申請入黨;“順從聽話型”:有的完全遵從老師或父母的意見而申請入黨;“隨波逐流型”:有的單純因為周圍同學申請入黨而遞交入黨申請書。大一是大學生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是政治信仰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于申請入黨的學生,基層黨組織要通過組織學習培訓、聯系人談話和考察進行引導教育,入黨動機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培養和發展;對于學生黨員,入黨動機需要不斷被審視、澄清和端正。高校黨組織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黨建工作中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引導他們在追求組織歸宿和政治信仰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升華。
2.基層黨建工作力量的增強
求是學院目前有學生黨支部九個,由學園專職輔導員擔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副書記由從學校機關選拔年輕教師擔任兼職輔導員。
在黨建骨干隊伍建設上,專職輔導員擔任黨支部書記有自身優勢:長期從事學生工作,掌握開展學生工作的規律和方式方法,有激情、有活力、親和力強,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學園輔導員普遍較為年輕,從事黨務工作時間相對較短,開展黨建工作缺乏經驗。
在黨員發展工作上,根據要求,黨員發展過程需要支部黨員負責一系列黨務工作,包括與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談話,作為培養聯系人與入黨積極分子談話并對其進行考察,作為入黨介紹人對黨員繼續進行教育和考察等,這些工作需要支部黨員積極參與、全力投入,從而順利完成,是保證黨員發展質量的重要條件。相比專業招生、專業培養模式,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模式下的學生黨支部普遍存在黨員人數難以適應黨建工作開展需要的情況。新生黨員人數明顯減少,新發展黨員需要至少為期一年的培養考察期,這就意味著支部黨員人數普遍較少;與此同時,學園學生人數多,黨支部每位黨員聯系的團支部數量多,相應的談話考察的入黨積極分子比較多,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培養聯系人與入黨積極分子之間交流的時間,降低了談話的質量,會出現因為“談不深、談不透”的情況,不利于幫助入黨積極分子進一步端正動機、認清問題、提高覺悟,也不利于黨員發展的高標準嚴要求。
二、實踐與探索
1.黨建制度的完善
制度建設是黨的根本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依規治黨的新形勢下,加強求是學院黨建工作制度化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礎,嚴格落實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制度、黨支部聯系群眾的制度等。為了更加規范黨務工作,求是學院邀請擁有豐富學生黨建經驗的老師共同指導,編寫《求是學院黨務工作手冊》,保證嚴肅性和嚴謹性。注重學生黨建檔案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做好與專業院系黨組織的全面銜接。學園制定《專職輔導員工作手冊》和《機關兼職輔導員工作實施細則》等定期召開黨建工作研討會,交流經驗,反思不足,推進黨建工作扎實開展。
2.骨干隊伍的培養
骨干隊伍是黨建工作的有力保障。教師黨建骨干以擔任支部書記或支部委員的專兼職輔導員為主體,求是學院重視其理論儲備和政治素質的提高,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加強對黨章黨規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營造爭做優秀黨員的良好氛圍。完善“學院帶領學,學園全面學,支部深入學”的三級聯動學習教育體系。求是學院層面,集中參加學院黨委組織的系列黨課,并對學習記錄進行檢查;學園層面,統籌部署實施方案,學園領導面向全體黨員作主題報告;黨支部層面,開展“支部書記上黨課”,支部書記授課前認真學習、精心準備,授課時創新教學形式,三級聯動學習教育體系促使黨建骨干深刻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將學習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以作為自身的行動準則。
同時注重其業務能力的提升。每年針對新一屆支委進行上崗培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以保證黨支部工作質量。定期召開支部書記例會,聽取支部對主題學習教育、黨員發展和支部建設等的匯報并給予指導。年終召開支部書記總結述職會,并將工作情況納入黨內評獎評優中考慮。邀請資深兼職組織員、兼職輔導員和學生黨員等談想法、提建議,進一步打開師生齊心、共謀發展的積極局面。
學生黨建骨干以學生黨員素質發展中心為主體,它是以低年級本科生黨建骨干培養和入黨積極分子素質發展為主的學生團隊,擴大學生黨建在學生群體中的先鋒性、示范性和影響力。中心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和素質拓展部,圍繞學園中心工作,協助做好黨員發展和志愿服務崗的組織實施等。舉辦“最宏大腦”黨史時政知識競賽,為學生了解黨史黨情提供平臺。
3.教育基地的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求是學院以“黨員之家”為教育平臺,依托浙江大學新四軍教育基地(以下簡稱“教育基地”)開展對廣大學生特別是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基地成立于2004年,由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江大學求是學院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求是宣講團共同創辦,經過14年的發展,一批批新四軍老同志及其后代、老學者和老教授走進學院,每學期以“相約星期五”為主要載體,宣講黨的革命傳統,黨的主張、路線、方針和政策[4]。近年來,教育基地邀請老黨員開展“踐行中國夢·弘揚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做合格黨員”“緬懷先烈,不忘初心,再長征”“聚焦十九大,展望新時代”等報告會,加強了大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
教育基地還牽線搭橋,安排黨支部、黨章學習小組與老黨員結對,相繼開展“‘90后黨支部與90周歲老黨員結對”“不忘老前輩諄諄教導,紅色接力棒代代傳遞”等為主題的結對活動,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育、訪談教育等方式,深化思想、堅定信念,在美好的心靈交流和多方面的思維碰撞中得到思想和情操的提升。教育基地結合寒暑期社會實踐,組建以學生黨建骨干為核心的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更深層次的學習,讓廣大青年學子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成長。教育基地的活動內容既有傳統,又有現代;既講以往,又講當今;既有傳遞,又有交流;既講融合,又求碰撞。活動由點及面,向縱深發展,范圍不斷拓展,從求是學院輻射至全校。
三、思考與展望
1.黨建工作隊伍的充實
隨著大類培養下“1+3”本科生管理模式的實施,求是學院主要教育管理對象為一年級本科生,這意味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與考察是學生黨建重點。應進一步充實和增加黨建工作隊伍,形成專兼職輔導員共同參與、求是學院和專業院系協同開展的工作模式。獲得專業院系支持,通過選拔優秀的研究生黨員擔任兼職輔導員并將組織關系轉入求是學院,發揮“傳幫帶”作用。探索形成以專職輔導員、機關兼職輔導員和研究生兼職輔導員為主體的黨建工作隊伍。強化對從事黨務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培訓,確保黨員發展程序的嚴謹性和規范性,堅持以一流的標準發展學生黨員。
2.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
求是學院應從理想信念教育和學業職業指導兩方面著手,進一步端正入黨申請人的入黨動機,使其堅定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信念。關心入黨積極分子的學業,做好對其主修專業確認和生涯規劃指導,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三、四課堂教育的融通,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目標,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利益相統一,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中。
3.紅色文化的弘揚
與互聯網同步成長起來的“00后”即將成為高校學生的主要力量,對于這一代年輕人來說,網絡就像空氣和水一樣重要,推進在“兩微一端”弘揚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迫在眉睫,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歷史傳統、方針政策和執政理念,主動引導學生關注討論、進而學習理解,最后內化為認同支持,提高高校黨建工作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
四、結語
隨著全國高考改革的推進,高校本科生招生和培養將相應的發生顯著的變化,大類招生、大類培養、通識教育的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將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實施,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黨建工作需要深入思考,應積極發揮全員育人功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聽黨話、跟黨走。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17-10-19(2).
[2]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3]張鵬,李陽.以育人為中心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必然要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24-25.
[4]費蘭蘭.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探索——以浙江大學“相約星期五”模式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2):105-107.
本文為浙江大學第八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課題“大學養成教育與新生適應性成長的互動機制研究”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