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娟
摘 要: 高校油畫靜物寫生課以造型基礎薄弱的非藝術專業學生為教學對象,有其特殊性。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合理的課程設計尤為重要,避免制作周期過長、注重臨摹、選擇適合的技法教學、鼓勵學生發展個人風格都是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
關鍵詞: 油畫靜物寫生 個人風格 教學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視,很多大學開設了繪畫實踐類課程,其中色彩課程內容多為油畫靜物寫生。靜物寫生在西畫教學體系中通常作為風景寫生和人物寫生的基礎訓練,而油畫這種材料由于其可覆蓋性和穩定的畫面效果,比水性材料更適合初學者學習掌握。針對造型基礎薄弱的非藝術專業學生開設的油畫靜物寫生課程,有其特殊性,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設計十分重要。油畫選修課教學與油畫專業課教學相比,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如果嚴格按照藝術院校中傳統的教學要求或過于強調創意,任由學生自由發揮,其結果要么是進展緩慢,要么是學生放飛自我,所學寥寥。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既要注重基礎造型手法訓練,設計出有效提高造型能力的教學步驟,又要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化的繪畫風格,表達繪畫情感。
一、合理規劃教學進度,避免制作周期冗長的作品
高校中這一類藝術選修課程通常為一學期32課時,因此教師在學期初就要設計好寫生課程的節奏,對一學期的進度進行規劃。對于初學者來說,短期作業更能體現學習成效,提高學習積極性??紤]到油畫制作本身費時的特點,可以在畫幅上選擇較小的尺寸,以達到增加作業數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以筆者個人教學經驗看,30厘米×40厘米左右的內框是一個相對合適的尺寸,可以在6至8課時表現出一組難度不高的靜物組合。無論處于繪畫能力的哪一個階段,寫生時都會遇到感覺不對的問題,教師除了進行必要的技法指導外,還要引導學生處理好急于完成和進展不順之間的矛盾。繪畫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機械勞動,停筆思考、放松有時比埋頭苦干更有益。對于初學油畫的學生來說,除了追求作業的完成度外,保持珍貴的創作熱情同樣重要。對此,我的建議是將進展不順利的作品暫時擱置,靜物組合用拍照形式記錄,在進行下一單元作業的間隙,或學期末的“改畫課”再抽空完成。
二、重視臨摹的作用,以大師為師
在古老的西畫教學體系中,臨摹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訓練手法,很多繪畫大師都留下提倡臨摹的言論及相關手稿。直至今天,很多西方博物館中都可以看到在名畫前臨摹者的身影。對于油畫選修課學生來說,臨摹可以讓學生在縮短掌握技能技巧的時間,同時了解大師們的表現方法和藝術思想[1]。入門級的臨摹樣本最好選用色塊分明、造型簡潔的名畫。印象派和凡·高、塞尚的作品是很好的選擇——既有豐富的色彩可供調色練習,又沒有過多的細節造成模仿困難。在臨摹過程中,引導學生領會大師作品的匠心獨運之處,并結合畫面補充構圖、色彩冷暖、畫面取舍原則等多方面知識。面對大師的作品,一些學生會有不敢上手的心理。事實上,只要選擇得當,越是杰出的作品,臨摹起來越容易出效果。雖然臨摹的最終要求是盡可能忠實于原作的筆意和效果,不一樣的畫面并不是沒有價值的。一張十分的畫作,如果能臨到五、六分像就已經很賞心悅目了。教師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繪畫基礎和造型能力,并挖掘每個學生畫面中的閃光點加以肯定和鼓勵,達到提高學習熱情的目的。
三、古典技法比直接畫法更適合初學者
選修課的學生大都沒有經過正式的素描和色彩訓練,第一次面對寫生作業往往無所適從。與臨摹不同,寫生課需要自己安排畫面的構圖、構思畫面的明暗和色塊布局。在塑造形體的同時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對于初學者來說是困難的。直接畫法注重顏料和筆觸的堆疊感,視覺上利落、節奏感強,極具表現力,然而看似隨意的塑造需要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審美訓練,不適合零基礎的學生作為一開始上手的作業。盲目嘗試的結果往往會收獲一堆膚淺的涂鴉作品,教學進度難以控制。而古典技法看似制作工序復雜,卻將素描造型和色彩造型分別放在不同的階段,給初學者清晰的思路和足夠的思考時間。對于教師來說,整個班的學習進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掌控,如素描關系不合格的作品就讓學生修改到合格再進行下一個步驟。根據古典油畫技法分層制作的特性,教師監督每一層畫面的完成情況,及時指正,最大限度地確保畫面效果。古典油畫技法適合油畫選修課的另一個原因是制作周期。古典油畫技法需要每一層干透才能進行下一層的制作,而選修課一周一次的頻率恰好與之相適應——一周的時間差不多可以讓底層畫面適合繼續作畫。由于初學者的表現能力和工作量有限,要想一學期多出幾幅作業,多練習技法,只能以小畫幅作品為主。按以往教學經驗來看,大約30cm×40cm左右的油畫布從起稿到基本完成需要至少4次課的時間。只要師生配合得好,即便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一學期也能完成三四幅作品。這個過程其實每一步都需要細心對待,從中體會顏料層層疊加呈現的神奇效果,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提高學習油畫的興趣和熱情。當然,直接畫法也不是不能嘗試,建議放在學期后半段。通過古典油畫技法的學習,對形體、明暗和色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直接畫法,熟悉油畫語言多樣的特性,體會塑造、涂抹的樂趣。
四、鼓勵發展個人風格,以畫傳情
繪畫需要情感,有時候情感甚至與繪畫技巧的嫻熟成度關系不大。一幅純真的兒童畫所傳達的情感可以比成人的作品更加強烈。對于學生來說,在油畫創作中探索適合本身觀念表達及情感表達的油畫語言是進行油畫創作學習的首要目標,同時是教師油畫創作教學的重點、難點[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鼓勵選修課學生在學習技巧的同時保留他們的個人風格。一幅作品要想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因此繪畫的內容非常重要。選修課的寫生作業以靜物寫生為主,靜物的設置與最終的畫面效果有很大關系。由于教學工作重復性這個特性,使很多教師逐漸缺乏工作熱情,擺出來的靜物千篇一律,只求符合套路不出錯。于我個人而言,對于靜物的搭配、收集都在教學工作時間之外。除了平時關注、收集一些有特色的、有美感的物件以外,多看、多思考、多體會優秀繪畫作品和攝影作品中巧妙的配搭,運用到課堂靜物的設置中,增加課堂靜物配搭的質量。此外,將課堂靜物設置與時令結合,將生活中的新鮮感受融合于課堂寫生,激發創作熱情。如早春時節,采一兩枝校園花卉于古拙花器中,金秋十月則將楓葉隨意放置于畫面一角點綴,都會活躍課堂氣氛,增加畫面情趣。
在靜物寫生過程中,同樣的靜物設置,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來必然會有極大的差異。初初接觸油畫的選修課學生在表現過程中會帶有極強的個人色彩,教師應保護這種難能可貴的個人風格,并嘗試加以引導,使其在表現程度上更加充分。初學者在表現對象時往往更加著意于表現對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面,正是這些特征讓一幅畫生動有趣。凡·高在學畫之初曾經拿著一幅表現礦工妻子的素描向一位牧師請教,在經過反復修改過后,“毫無疑問,那個婦女從比例上看現在是完美無缺了,但是她已經不再是個礦工的妻子,不再是在矸石山的山坡上撿矸石的博里納日女人了”[3]。專業的技巧賦予繪畫合適的比例,卻抽掉了個性。如何在保留他們個人風格的基礎上使他們的作品有所進步,除了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外,還需要教師見識廣博,有包容心。有包容心不是放任,而是能跳出自己的固有經驗,接受更多的可能性,這在藝術教育中尤其可貴[4]。有的學生喜歡大量使用深色,畫面暗沉,教師在指導的時候不要急于否定他的用色習慣,而是引導他如何在深沉的調子中表現出層次,或者如何調色避免畫面臟灰,甚至一些對比技巧,鼓勵他將心中的那幅理想畫面一步一步表現出來。每個人對對象的感受是不同的,全面否定,讓學生回歸套路并無必要,最壞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學生自我否定,從而失去學習熱情。
當然,鼓勵發展個人風格,并不代表不需要技巧的訓練和品位的提高。除了讓學生了解一些基礎的造型常識,并在繪畫過程中加以運用外,多看、開闊眼界也是提高作品藝術品位最行之有效的途徑。課堂時間寶貴,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作品鑒賞的環節,課外交流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在全班同學中建立一個聊天群,不定時地發布一些藝術作品鑒賞的內容或教師的創作心得,可以有效地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他們在整個油畫學習階段處于良好的藝術氛圍中。
參考文獻:
[1]曹知博.強化基礎訓練 拓寬教學內容——論油畫基礎教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J].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1).
[2]賴琳.油畫創作教學與名畫欣賞的啟示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11).
[3]歐文·斯通,著.常濤,譯.凡·高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07.
[4]孫海艷.油畫靜物寫生教學初探[J].藝術科技,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