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紀可妹

摘 要:隨著國家將“互聯網+”列為國家戰略,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產生的新教學理念和模式,成為新時期教育的重要訴求。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國學經典與職場”課程是一門職業人文素質課程,構建“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探索創新型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可以有效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模式;模式構建;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丁燕,碩士,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素質教育部人文基礎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紀可妹,碩士,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素質教育部人文基礎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江蘇 南京 210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研與社科基金項目課題(編號:YS2016090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9-0054-02
隨著“互聯網”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互聯網+”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教育領域,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相互結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時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也成為不容忽視的課題。“國學經典與職場”課程是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將“大學語文”與專業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而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也是一門職業人文素質課程。課程設置之初,采用的是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但在信息化大環境下,傳統講授式教學的一些問題也出現在“國學經典與職場”課程的教學中,如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聽課效果不理想、課后缺乏有效地督促和指導等問題。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參與的過程。教師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結合這一理論,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可以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此,在過去一年的教學中,“國學經典與職場”課程組對“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構建與探索。
一、傳統課堂與“互聯網+”課堂教學實踐效果對比
在2017年上半年的教學中,課程組對不同的實驗班級分別采取傳統課堂講授和“互聯網+”課堂兩種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采用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模式的班級(以下簡稱為“實驗班A”)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適應度較高,但是課堂由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度較低,學生能夠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但缺乏個性特色,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很少。
采用“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的班級(以下簡稱為“實驗班B”),使用藍墨云班課作為教學平臺。學生之前沒有在職業人文素質課程中接觸過這樣的模式,在使用平臺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操作失誤、錯過時間節點,等等。課程要求學生課前課后學習在線資源,包括PPT、視頻、文本等,有學習任務的要求。課上要求學生按照步驟參與任務,包括分組活動、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在線測試等,學生需要在課堂上精力集中,及時完成,否則無法記錄學習行為。學生在處理任務時,往往體現出較強的個性特點,想法更加多樣。但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兩組實驗班的期末成績對照如表1:
實驗班A高分學生較少,成績集中在80~90之間,實驗班級B高分學生較多,但80~90之間的學生比實驗班級A少,70~80之間的學生較多。根據分析,主要問題在于:①人數差異,實驗班A人數少于實驗班B。②實驗班A完成的平時作業由于不是采用線上方式,學生基本上都能按時提交,實驗班B采用的是限時完成作業的方式,有的學生自覺性較差,或因為其他個人原因,沒有及時提交作業,因而無法記錄其學習行為。③實驗班A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色的學生不多,由于是課后完成作業,所以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往往會對同伴或網絡資源具有更多的依賴性,很難出彩。而實驗班B的學生參與的線上線下活動種類很多,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了很大發揮,因而高分區學生很多。
二、傳統講授與“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的優缺點
第一,就知識的掌握情況來看,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時,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教學內容;而采取“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時,因為在很多教學環節都有活動安排,需要學生配合參與,所以教學內容不如前者豐富。
第二,就師生角色定位而言,采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知識的傳授者,對于學生來說,更多是被動的“接受信息”;采用“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可以主動建構知識,消化吸收平臺資源,展示學習成果。
第三,就學習態度而言,采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時,學生完成任務、參與活動是在線下,往往缺乏可控性,學生依賴性較強,抄襲、借鑒網絡資源的情況比比皆是;而采取“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時,有的活動是在線上即時完成,學生既要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又要及時做出反饋,很多環節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任務,學生的依賴性明顯降低。
第四,就課堂氛圍而言,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模式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有時會出現開小差、玩手機的情況;而采用“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由于設置了各種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活動,手機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課堂氛圍較為活躍。
最后,就教學效果而言,采取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側重于結果性評價;采用“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更注重教學過程。然而,分數并非是衡量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作為職業人文素質課程,“國學經典與職場”更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因此,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提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實現多維評價方式,通過排名系統,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
三、教學模式改革方向:“互聯網+”課堂
從總體上看,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勢在必行,從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教學效果、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上說,“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構建與探索“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不能對網絡教學平臺過分依賴,否則學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自覺性強的學生能很快適應新的教學模式,但自制能力較差的學生由于適應較差,成績差距非常明顯。②將網絡平臺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課前課后、線上線下的學習是需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視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點撥與引導。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啟發性指導,線上線下的答疑討論都必不可少。③教學資源的學習不能過多地依靠平臺,課堂教學效果比起學生的自學效果更好一些。從課程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現場講授很有必要,重點、難點的把握更需要教師現場講解,學生的接受度也會更高。④教學活動的設計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要能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注意完善各環節的任務,宜精不宜多。
“國學經典與職場”課程組在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教學過程中,吸取了前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優化了現有的“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們也意識到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地開展,關于知識點的課堂講授環節必不可少,教學平臺的輔助、線上線下活動的開展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教師應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課前、課后有意識地通過平臺加強學習。在教學中,課程組的教師們繼續采用藍墨云班課這一教學平臺輔助教學,精選、優化學習資源。學生學習資源的情況則可以通過平臺進行記錄,作為成績計算的部分依據。在活動的安排上,結合各單元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小組任務、隨堂測試、課堂討論、頭腦風暴、問卷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各個環節之中,并將每一次參與記錄為學生的活動成績。除了課堂活動、線上活動,教師還將實踐活動融入日常的教學環節之中,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觀博物館,讓學生知行合一,引起學生更多的思考。
總體而言,經過一年多的教學構建與探索,從學生的滿意度來看,對“互聯網+”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絕大多數學生非常認可,反映出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從調研中課程組也意識到,現有的教學活動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如活動設計不能太多,要精選適合學生發展的主要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前任務和課后作業也要遵循適量、適度的原則等。除了“國學經典與職場”這門職業人文素質課程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之外,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也有不少專業課、公共課在進行教學改革,適度、適量選擇教學活動也避免給學生帶來過重的負擔。當然,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課程組將繼續對“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合理選擇資源、安排各個環節的教學活動,更好地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志偉.“互聯網+”時代下高職課堂教學新模式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6,(9):45-48.
[2] 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3] 余呈先,田莉.“互聯網+”視野下教學模式創新的比較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155-158.
[4] 穆嵐,齊春林.“互聯網+”視域下“互聯網+”課堂模式探究[J].教育導刊,2016,(9):75-77.
[5] 劉駿飛.淺談“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 3):243-244.
[6] 鄧俏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芻議[J].無線互聯科技,2015,(11):86-88.
責任編輯 陳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