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娜 張建衛
【摘要】本文分析了非正式學習有關理論及模型,結合前置研究成果進一步分析了影響中職生網絡非正式學習的核心因素,形成中職生基于網絡的非正式學習模型。
【關鍵詞】非正式學習;中職生;學習模型
一、非正式學習理論及模型分析
(一)非正式學習理論
非正式學習是指在非正式學習的地點和時間發生的學習行為,該學習行為是學習者自己調控的過程,可以是有明確目的或是偶然的無目的學習。由于移動通訊終端的普及,基于4G網絡的非正式學習可在任何時間、地點發生。這種形式具有濃厚的個體性特點,學習者會選擇感興趣的資源,學習行為所獲具有一定的個人傾向性。在學習模型構建應充分考慮非正式學習的資源、學習者個體特征及行為動機的關系。
(二)TAM模型
TAM是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論證決定人們接受并使用新技術的因素是什么,預測和解釋用戶在面對新技術時的態度和行為。TRA認為個人特定行為表現是由行為意向所決定,個人態度和主觀規范決定了行為意向。TAM認為影響態度的最主要決定因素有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而TAM2認為對感知有用性產生影響的兩個主要變量有社會影響因素和實質認知因素。后經研究發展形成“技術接受和使用統一理論”UTAUT架構。
二、影響中職生網絡非正式學習的核心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相關理論及TAM模型的分析基礎上,結合中職生的特點,經本課題調查分析,總結了以下主要動機因素,包括分享傳播動機、記錄表達動機、情感宣泄動機、信息獲取動機、社會交往動機、技術因素動機、娛樂消遣等行為動機。經調查分析發現:(1)在基于網絡的非正式學習中,中職生對上述的六種行為動機均有不同比例的體現。學習者更偏好于移動網絡使用所帶來的空間轉移和時間“碎片化”的非正式學習的便利性。(2)中職生對同一動機的強弱程度存在個體差異。例如,在社會交往動機中,不同個體因朋友圈、網絡交際圈的差異性而表現為非正式學習的社會交往動機有所區別。相當比例的學生并不是把微信、微博、QQ等平臺作為現實世界的彌補,而是期望通過網絡平臺突破現有的社交圈,拓寬網絡人際關系接觸面。
從眾多的行為動機中提取動機因子,并分別命名為消遣宣泄動機、網絡交流動機、信息獲取動機、表達分享動機、技術因素動機和社會聯系動機,用于構建修正學習模型。
三、中職生基于網絡的非正式學習模型
(一)個體特征與動機的關系
根據本課題相關分析的結果,中職生的性別、年齡及使用微信微博等工具的經驗這三項個體特征與動機的線性相關性一般。因此項目認為學習者的個體特征對其非正式學習的工具使用動機呈一般性影響,但在非正式學習的模型中這些外部變量仍不可忽略的。其反映出針對學習者不同的個體特征體現出不同的實質認知因素,其感知易用性直接影響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向。
(二)使用意向與動機的關系
中職學生的意向受其動機的影響特別明顯。這說明中職學生對非正式學習工具的使用動機越強,其非正式學習的使用意向就越高;反之則越弱。而本課題調查的中職學生的動機水平普遍比較高,意向水平也隨之比較高。不同的動機對學習者意向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動機對使用意向的影響程度由消遣宣泄動機、信息獲取動機、網絡交流動機、表達分享動機、技術因素動機和社會聯系動機依次呈現為由強到弱。這反映出非正式學習工具中傳播的信息資源的碎片化和移動性等較突出的特點,非常能獲得學習者的認同,從而產生實際使用的想法。
(三)實際使用行為與動機的關系
中職生的實際使用行為的水平與深度受動機的直接影響,并呈現出較為顯著的正向性。實際使用行為的水平與動機因子中的表達分享動機和技術因素動機呈正向關系。實際使用行為的深度受消遣宣泄動機、信息獲取動機、網絡交流動機、表達分享動機、技術因素動機和社會聯系動機的共同的影響,其影響程度呈現出從強到弱勢態。
通過對以上各方面變量的分析梳理,結合TAM模型提出如圖1所示的中職生基于網絡的非正式學習模型。
四、結語
為了增強中職學生非正式學習的使用意愿,可以依據中職生基于網絡的非正式學習模型,學習開發者從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著手,充分關注用戶的特性和需求,開發出適合學習者的學習工具、平臺及學習資源,發揮動機對實際使用行為的正向影響,提升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魯耀斌,徐紅梅.技術接受模型及其相關理論的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2(10):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