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移動互聯網不斷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越來越得到教師與學生的認同,同時也幫助教師構建了新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而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無論其模式構建與實踐對于現行的高職英語教學都有著極大的指導與示范意義。本文以自身高職英語中教學實施為案例,分別從線上教學的課前預習、線下教學的課中實施、線上教學的課下實施三方面詳細探討如何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行模式構建與實踐。最后從教學容量最優化、教學程度最大化、教學環節豐富化、教學時間高效化和教學評價多樣化五個方面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對比與總結。
【關鍵詞】教學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傳統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一、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的課前準備——以“Being ill and treatment”為例
(一)教學重點
英語生病與治療的常用交流句型。教學難點是熟練運用英語進行生病與治療的交流。教師應根據教學重難點來準備微課視頻,以便學生高效學習,這是教學實施成功的必備前提條件。
(二)教學材料
1.學院精品資源課程學習教學平臺
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自主測試,進行課前自我預習、完成測試。
教師:發布教學任務、上傳微課學習材料、查看平臺數據分析、給予考核評價。
2.新理念網絡教學平臺、“愛聽英語” 手機APP應用
學生:從平臺中查看本次課程內容要點,強化預習效果。
教師:查看平臺內容,分析調整教學內容,做到查缺補漏,完善授課內容。
3.“可可英語” 、英語趣配音 手機APP應用
學生:完成單詞跟讀、在線聽寫、句式跟讀、填詞游戲,平臺給予相應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數據,給予考核評價。
二、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案例實施——以“Being ill and treatment”為例
(一)線上教學的課前預習
(1)發布任務:通過案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并發布學習任務,如本次Being ill and treatment的案例導入為:小明同學是我院16會計專業的一名大二同學,因喜愛英語而選修了我院外教老師的課程,可是本周二因身體感冒不適需要向外教請假,請幫他想想如何與老師溝通說明。教師在學習群發布好學習任務:一是學習英語生病與治療的常用交流句型、重點詞匯。二是完成相關練習。讓學生明確本次課程學習目標。
(2)學習微課:教師發布完學習任務后,在學院精品資源課程平臺把所需微課資料上傳好,學生即可登錄開始學習。根據學習任務,學生在課程平臺,可多次觀看微課視頻,以便掌握英語生病與治療的常用交流句型和重點詞匯,初步完成課前學習任務。
(3)完成自測:學生看完視頻后,可登錄課程平臺答題進行自我檢測。自測完成后,平臺隨即顯示測試結果分析,對于學生重難點掌握情況一目了然,如重點句型沒掌握,短語搭配不對,動詞使用不當等各種情況,教師據此情況上可以微調教學內容,為課中實施做好準備。
(二)線下教學的課中實施
(1)復習檢查:根據網絡平臺學習內容和自主檢測結果分析,教師帶領學生對重點詞匯與常用句型進行復習檢查,以便強化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如對于線上教學實施課前預習部分學生出錯較多的句型、短語搭配等問題,教師可以在課上以單選或彈幕或提問等形式進行復習鞏固。
(2)重點內容鞏固:對于在復習檢查中學生掌握不佳的詞匯短語、重點句型等,分別通過單詞游戲、動畫微視頻等信息化手段進行再次知識復習、鞏固;之后再次在教學平臺通過自測試題進行學習效果檢驗,以便學生查缺補漏。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提煉總結身體不適的常用表達,例如:如何詢問身體不適?如何表達常見的身體不適? 如何表達特殊情況的身體不適?以此幫助學生完成本次課的知識目標學習與掌握。
(3)小組練習: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典型工作任務后,學生進行情景對話表演練習。學生登錄手機教材配套的教學平臺、“愛聽英語” 手機APP應用進行句型練習和對話訓練,然后再以小組協作形式練習。通過平臺糾音、人機對話等信息化手段,使學生針對自己的發音弱點、錯誤,不斷努力,進行改善提高。以平臺糾音環節進行舉例說明。教學平臺采用智能語音識別打分,能給予學生即時反饋。對于讀音有誤的單詞,平臺將自動標紅。學生可根據跟讀功能進行自助糾音,緩解其被教師現場糾錯的緊張情緒。此外,此平臺的反饋形式不局限于得分,而是以更加生動、激勵性的形式,即各種表情符號及激勵話語,如表現優秀時,出現笑臉鼓掌,并附以語言“學霸養成中”;表現較差時,出現奮進表情,并附以語言“加油,成功就在眼前”。但某些難讀單詞在經過機器跟讀后還是出現糾錯失敗,于是教師可從口型、舌位進行個別指導。以此切實提高學生練習質量。
(4)職場模擬:課堂上,各小組用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現學習成果,熟練運用生病與治療的常用英語交流句型,把本次課程的學習內容融入到職場情景表演中,達到學以致用,并最終完成教學目標。情景表演時,各小組認真觀看傾聽,以便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表演完畢后,學生登錄課程教學平臺,進行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之后教師組織同學交流討論,并點評優缺點。
(5)點評總結: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提問和教材配套網絡教學平臺一起復習本節課要求掌握的教學目標:一是掌握英語日常表達之生病的常用交流句型;二是掌握英語日常表達之治療的常用交流句型;三是掌握相關的詞匯表達。通過復習鞏固加強所學。
課內通過各種不同的小組協作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要點,達成學習目標。教師設置教學任務后,教師或在旁邊觀察學生練習情況或與學生交流討論,或進行適宜的個別輔導或集體講解;最后完成任務,實現知識的建構和內化。
三、線上教學的課后任務
(1)角色扮演:學生課后首先通過課上評價繼續完善情景表演對話,然后自錄小組情景表演視頻并上傳至教學平臺,便于大家相互觀摩學習,取長補短。同時登錄可可英語手機APP,在英語口語8000句部分學習生病受傷時的話題,按要求完成對話角色扮演。學生需要在系統時時評分中達到85分以上。
(2)布置配音作業:學生利用英語趣配音手機端完成生病與治療的配音并發表到朋友圈。此舉可以讓父母親友分享學生的收獲,同時利用朋友圈的互動點贊激勵學生更好學習。
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及時進行點評后,可以把優秀的學生作品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展示;還可以收集更多相關的學習資源作為拓展任務,讓有能力的學生挑戰,實現學生課后對知識的鞏固、拓展。
三、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施總結
通過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教學實施,筆者自身有了一些實施感受。
(1)教學效果有明顯提升。實施前,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實施后,課堂小組活動積極性明顯提高,能進行熱烈的討論,無論在人機對話練習還是情景表演活動中,同學們參與度較高,教學效果良好。
(2)與信息化時代智能環境下的課堂相比,傳統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迫切需要教師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和資源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通過教學實施后,我們從教學容量最優化、教學程度最大化、教學環節豐富化、教學時間高效化和教學評價多樣化五個方面與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總結。
(一)教學容量最優化
課堂的教學容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常數。在傳統課堂里,教學容量過大,容易造成部分基礎薄弱學生跟不上課堂節奏,吸收不了;教學容量過小,容易造成部分成績優秀學生吃不飽,難度偏低,無法滿足其需求。而本次課采用線上(教學平臺)、線下(課上授課)相結合的方式,英語語言基礎知識部分通過課前線上的微課和自主測試,首先,根據學生水平進行了教學容量的初步的優化;其次,通過線下課上學生的互助答疑釋錯,進行教學容量的提升,讓“會學者”為“樂學者”解答,使之學會,不同層次學生都有發展提高;最后,通過單詞游戲、動畫微視頻、平臺糾音和人機對話等信息化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教學容量的深化,使不同學生的水平均有自我大幅提高,最終實現教學容量的最優化。
(二)教學程度最大化
教學程度包含教學內容的難易度和深廣度。首先,根據課程大綱要求和課前線上學生自主測試的結果分析,教師及時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調整線下課上的教學重難點,基于教學平臺學生的學情分析,確定教學內容的難易度。這是傳統課堂所不具備的優勢。 其次,課上授課時,通過單詞游戲、動畫微視頻,鞏固提高詞匯、句式的掌握;通過平臺糾音和人機對話,改善了發音,規范了語言表達。這也是傳統課堂所無法具備的優勢。
(三)教學時間高效化
傳統課堂往往課上先進行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講授,然后再通過學生練習進行鞏固提高,這就已經占據了接近1個課時的時間,而英語交流技能的情景模擬訓練則要在下一個課時才能進行練習,因為學習時間中斷,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打折扣;而本次課教學通過課前的線上自主學習與檢測,完成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后續通過課上的學生互助答疑釋錯,明確原因;課上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與數字資源,通過單詞游戲、動畫微視頻、平臺糾音和人機對話等實現本次知識目標的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的職場模擬演練,實現了本次課的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本次課通過借助以上信息化手段,在1個課時內完成了各項教學目標,實現了教學時間的高效化。
(四)教學評價多樣化
傳統課堂往往以教師口頭評價或終結性評價為主,而本次課教學評價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包括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在平臺糾音和人機對話環節,該平臺采用智能語音識別打分,給予學生即時評價反饋。數據直觀鮮明,便于學生自我改進提高。在職場模擬環節,每小組展示完畢后,全體同學登入教學平臺評價進行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通過這一環節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信心有了較大提高,且小組間能互相切磋、交流,取長補短,有利于課后完善對話視頻;點評總結環節,在教學平臺呈現學生課前自測和課上各環節得分情況,學生可一目了然地查看本次課的表現,查找自己的短板,以便進一步改善提高,真正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達到評教結合。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46~51.
[2]汪曉東,張晨婧仔.“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08):11~16.
作者簡介:劉愛琴(1980.11—),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