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丹
[摘 要]校企合作作為高校人才輸送的途徑之一和檢驗高校人才培養效果的標準之一,對于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推動和監督作用。本文以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分析了該專業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并實地考察總結了合作企業對于該校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的反饋情況以及合作企業對于該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要求與期待,有針對性地提出較高可行性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建議,以期培養出新經濟環境下更適合對口企業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均過硬的人才,真正實現“應用型”培養目標。
[關鍵詞]校企合作;國際經貿專業;專業技能;人文素養;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國際經貿專業目前校企合作實踐模式
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目前與近十家本地企業展開了多樣性的合作。目前,本專業與合作企業主要展開了以下領域的合作:
1.1 企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改革
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一方面實地走訪合作企業,與資深業務人員探討人才培養的方向、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主動邀請業界人士來到我院開展座談會,不斷探索將校企合作項目融合到本科四年所有課程和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實驗”“實訓”“實踐”“實習”和“實創“的”五實工程“培養體系。
1.2 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多種實踐和就業途徑
依托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項目,本專業和全院都將獲得一系列實踐實訓機會。本專業學生通過對其提供的“3+1”綜合實訓課程的學習,能獲得就業所應具備的來自行業經驗的基本技能,并通過校外實踐對阿里巴巴在線“跨境電商初級人才認證”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和考試,獲得由其頒發的“阿里巴巴初級電商人才證書”。該證書作為阿里巴巴合作平臺下外貿、電商類企業招聘的職業資格認證證書,將成為學生參加由其組織的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的入場券。
1.3 校企合作建設雙師型團隊
據調查,影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就業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的脫節,企業認為學生實踐能力不足以及對實際業務操作流程不熟悉等成為學生被企業拒收的主要說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該專業的大部分年輕教師為畢業后直接上講臺,而缺乏實操經驗,不能很好地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故而導致教學內容與行業部分脫節。因此,基于應用型本科的培養定位,我院國際經貿專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為教師提供在企業觀摩學習、假期掛職鍛煉、頂崗操作等實操機會,以便及時獲得行業前沿知識,大幅提高實踐能力,縮小書本與社會的距離,提高教學效果。
2 校企合作企業對輸送人才的反饋情況
與合作企業保持互動以來,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陸續對合作企業和學生進行了定期回訪,力爭做到多角度了解社會和畢業生對專業培養的真實反饋意見。
2.1 合作企業對于我院國貿專業輸送人才的反饋
各合作企業對于我院國貿專業輸送的人才使用情況總體較為滿意,認為我院學生專業知識較全面,且知識遷移能力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同時相關企業也提出了在對我院學生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
2.1.1 英語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鑒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對口工作崗位性質,企業在選擇人才時一個首要的硬性標準就是英語能力。我院國際經貿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一直注重致力于提高培養對象的英語能力,一方面在低年級時開出難度較高的(大學英語B)英語基礎課,在高年級階段更是逐步加重了雙語專業課的比重。然而,學生作為英語學習先決條件的前置能力相對受限,大部分進入本專業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弱,所以較難取得顯著的整體性教學效果。
2.1.2 工作態度需要更務實,腳踏實地逐漸積累。合作企業普遍反映,除了英語等硬件能力,學生對自己在工作崗位的定位和心態同等重要,少數企業甚至認為工作態度和心態比專業技能更為重要。他們認為,專業技能可以通過企業在崗培訓在短時間內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但是改變心態卻是長期艱苦的過程,需要當事人發揮絕對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培養成本較高。鑒于地區經濟背景,本專業合作企業大多數為汽摩配件加工或出口商,工作地點通常比較偏遠,條件較為艱苦。學生輸送到對應企業以后,一時間較難適應工作環境,且根據企業要求需要進生產車間了解產品,而大部分學生對于汽摩配件類產品全無興趣,工作滿足感難以體現。
2.2 輸送到合作企業的學生對于企業的反饋
通過對部分進入合作企業的學生進行追蹤訪問,得到的反饋信息大致可以總結為:企業對于新近員工的人文關懷不夠;本地國際貿易相關企業(生產加貿易和貿易公司兩種)大多數工作環境較差或者規模較小,與擇業學生的預期有一定差距。
2.2.1 本地企業工作環境較差或者規模較小。追蹤訪問數據顯示,本專業學生選擇就業單位的考慮因素排序依次為:公司的發展前景、薪資待遇(及晉升空間)、工作環境。其中第二個因素由于市場公開透明化,一般企業之間相差不大。剩下第一個和第三個因素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2.2 企業對于新近員工人文關懷不夠。部分進入合作企業或者對口企業的學生反映,公司與學校人文環境落差較大。盡管經歷了畢業實習的過渡過程,畢業后真正進入公司工作,仍然感到不適應。或許由于實習和正式工作心態和定位不通,部分學生認為公司氛圍比較緊張,上級和老板比較現實,加之工作本身不熟悉,往往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萌生退意。
3 企業對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期待
結合以上走訪和調查結果,我院國際經貿專業多次與合作企業相關負責人就本地區國際貿易及周邊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了深入探討。其中企業對于國貿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或者企業期待進入本單位相應崗位的新員工通過一定時間的培養所應達到的能力從兩個大方面進行了具體的定義:專業技能方面(進一步劃分為基礎技能和外貿常識、平臺操作能力);人文素養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