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美術特色學校借助語文和美術的相關性和共通性,對學科間的整合途徑進行探索。基礎課程將學科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提高整體使用效率,增強兩學科的課程功能。通過語文與美術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應用,開發綜合課程,形成多元化特征,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語文美術;學科整合;途徑研究;增益學科功能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強調:“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推進學科資源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學科資源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深遠的發展空間,是課程改革的亮點。特色學校語文和美術是關聯性最緊,綜合性最強的兩個學科。從二者的淵源和培養多重能力的標準上看,高中語文和美術有共性特征,采用獨特教學方式予以滲透和作用,對于語文和美術基礎課程教學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一、借用語文課程中的美術符號,培養文學作品感受力
(一)從漢字和圖畫的關系上,解讀漢字的形體之美
字之初,本為畫。從造字法的發展看,漢字很大的一個特點是借形表意。《中國書法之美》中說“漢字因書法而有無限生動的形式之美,書法因漢字而有無比豐富的內涵之美”。“書法工作室”很好承擔了語文課和美術課的對接功用,學生通過書法了解獨特的漢字文化、民族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二)以美術作品的賞析形式加深鑒賞
以美術作品的賞析形式,對詩歌、散文、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進行思想和藝術的鑒賞。意境是中國美學的特有范疇,鑒賞詩歌是由“境”及“意”的分析過程。意象的分析,可以借鑒繪畫的創作方式,從形態、顏色、動靜、虛實、遠近、主次關系等美術元素中,快速把握意象特點,體味意象之美。美術學生可以在二度創作中完成對風景之美、情感之美、生活之美的漸進式理解。
繪畫美是散文美的重要內容之一。很多散文家也是畫家,如席慕蓉、豐子愷、吳冠中等。畫家特有的觀察事物角度,獨有的認識視野,精到的繪畫語言使他們的散文充滿了丹青之功、重彩之色和天然之趣,此謂“畫者文之極也”。
戲曲中的“留白”,小說描摹人物形象中所用的“工筆”,均為繪畫藝術的典型手段。語文課在賞析不同體裁的作品時,可以借助這些鮮明的美術符號,通過因文作畫的方式來完成對文意的解讀。
(三)借鑒美術生活速寫、色彩畫的觀察和再現方式
借鑒美術生活速寫、色彩畫的觀察和再現方式,寫寫景散文、抒情小品、時事短評等。生活速寫強調對生活的觀察、對細節的把握,色彩畫強調對顏色的主觀表達,風景寫生課與作文教學同步進行。如一段寫生歸來后的文字:“自上而下,天地村落都被灰色籠罩,我曾錯誤地認為灰色代表著蕭條破敗,這刻看來灰色恰是豐富、飽滿、厚重的顏色。陽坡的淺灰到陰坡的深灰,再到最遠處夕陽返照來略微帶些亮色的紫灰,既壯實又嫵媚,大山的結實、沉穩、美麗正顯露在這一路變幻的灰色調子中。”這里面運用的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的觀察方式和對色彩細微變化的精準把握以及對風景的主觀性理解與表達,正契合了美術生活速寫和色彩畫的繪畫理念。
二、美術課程中的語文元素,培養學生對畫面的創造力
(一)基礎課教學滲透文學元素
在基礎課教學中滲透文學元素,如畫面感、細節、情節、意境等,使美術作品更加細膩生動。一個好的美術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在創作美術作品的同時更能欣賞美術作品。大師作品中的美是可以用文字來描述的,達.芬奇《蒙娜麗莎》神秘微笑的描述,凡·高《向日葵》的不同體會,莫奈作品的暢想都能變成優美的文字。教師在教授繪畫技巧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視覺美中找到表達的語言美,在優美的文字中看到靜美的畫面。
(二)風景寫生同時可以景寄情,移情寫作,抒發心得
風景寫生課是學生走進自然、感受自然、認識自然的重要過程。在風景課教學中增加“文字表達”,教師引導學生從構圖、技法、畫面美感、作品意境等方面寫出作品分析,了解學生對風景畫的認識程度,再根據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教學。
(三)美術欣賞與美術評論相結合,提高人文修養和審美能力
在欣賞課教學中,可以階段性、有針對性地讓學生由淺到深寫畫評,比如:給一段散文、一首詩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作畫,比如余秋雨的《胡楊林》、冰心的《小桔燈》等;古詩詞的“長河落日圓”“半江瑟瑟半江紅”等,通過一系列的文學藝術實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
三、綜合課程開發——依托美術工作室和學生社團,開展第二課堂
基于語文和美術基礎課相互穿插、滲透,美術學校依托專業優勢開發綜合課程,強化兩個學科的融合,使二者的審美功用得到增益。如張家口市第二中學創造性開設六大工作室——書畫、攝影、動漫、版畫、雕塑、創意;創辦學生社團——“淺草”文學社、“思齊”書畫社、“雅風”攝影社。工作室和學生社團是語文和美術基礎課程的有力補充,是“走向室外”的語文課與美術課。綜合課程實現了語文與美術二者間的深層結合。
相互借取學科資源,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多元化、多維度特征,提高整體使用效率,增強兩學科的課程功能。語文與美術學科綜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應用,為全面走向學科綜合獲取經驗,這是宏觀育人教育觀下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魯文忠.中國美學之旅[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
附 注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美術特色學校美術與語文綜合課程建設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1506140)。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