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認知卻漸漸減弱,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得不到傳承,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巨大的損失。而語文教學正彌補了這個空缺,語文是學習傳統文化、集成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筆者將通過對現如今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分析,提出高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拓展;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語文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很多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的認知,認為它是一種過時的,沒有價值的文化,從而忽略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發揚。傳統文化是物質與人文的總和,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能夠很好地塑造一個人的精神品質與文化修養。教師應該主張將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推動素質教育理念的發展。
一、使傳統文化實現全面滲透
語文作為高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了精神文明建設、思想品質建設、文化知識構建、語言交際工具的作用。語文的教學本質就是使得人類的歷史文化能夠傳承發揚下去,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案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言應用能力。
《新課標》規定: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以弘揚民族精神為目的,充分發揮語文的優勢,建構文化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投入到優秀文化的鉆研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理念,向學生展示傳統文化,使他們受到熏陶,在學習中融入情感,讓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確保教學能夠和傳統文化實現高度契合,提高教學成效。
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古文詩詞,短小但蘊含的意境和情感極為深刻,古詩文辭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在陶冶情操、思想表達、處世之道方面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使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更好地契合,教學目標應該立足于古典文化,將其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延伸到課堂中。在學生學習古詩詞時,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音樂、視頻的手段向學生灌輸詩句中所體現的倫理觀、價值觀、情感觀,讓學生體會到當代社會的民風民俗,感受作者寫作的背景。引導學生用心品味押韻的字詞,提煉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觀點。充分挖掘古詩文中的人文思想,將現代生活與詩中所描繪的社會形態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觀念和情懷。例如在教學屈原的作品《離騷》時,可以先進行課前導入,向學生展示屈原生前的經歷和其代表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利用教材中的注解和輔導教材的翻譯為學生講解文章大意,使學生對整篇詩詞有一個總體把握;在學生知曉文章大意后,深入分析:全詩可以分為幾個連貫的小故事,用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通過“努力準備——失敗悲憤——反思不悔——再試遇挫——徘徊無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的文路向學生展示一個沒有機會施行美政也不背叛楚國的詞人形象,樹立學生為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的堅毅品質。
二、專題拓展式教學,加深理解
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師在進行融合時要注意分層次分專題的教導,要以學生適應為主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以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特點構建知識結構去理解傳統文化。語文專題拓展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深刻鉆研并掌握文化背景和主題,教師在設立教學目標時,應該事先建立好框架,將多部文學作品串聯成一個文化主題,突出文化主線,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其本質。
比如在學習《水龍吟》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講解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空有一身抱負卻無法施展自己才能的人才,比如本詩作者蘇軾,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暗含自己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志,無奈流年似水,壯志成灰;再引入到《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詞人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從而寫下佳作,學生在了解詞人的豪邁后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偉大愛國情懷和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三、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課堂作為實施教學的一個重要載體,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動性。在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記憶。比如引入中國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長期凝聚的成果,形式多種多樣,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因為傳統節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貼近學生,所以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激情。如中秋節作為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很多詞人以“月”為主題寫了很多名垂千古的詩詞,其中不乏寄托自己思念之情的。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傳統文化,以特定的教學資源影響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經歷探索文化產生的背景,根據線索尋找到文化傳承的途徑。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經過時間的錘煉,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整理,不斷更新自身理念,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對生活帶來的影響,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積極發揚并傳承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偉. 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5(4).
[2]劉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意義及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下,2016(12).
作者簡介:費正梅,女,1982年生,江蘇射陽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