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麗 蔣春燕
摘要 根據豬生產課程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按照“模擬豬場為載體,異常問題為主線”的設計思路,從養豬企業調研、整合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案等方面對該課程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革。
關鍵詞 豬生產課程;模擬豬場;異常問題;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S-01;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8-0229-02
Teaching Design Reform of Pig Prod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Yanli,JIANG Chunyan
(Jinhu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hua,Zhejiang 32011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research obje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gn idea of taking simulated pig farm as carrier and abnormal problems as main body,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is course was reformed from the aspects of survey on pigraising enterprises,conforming the course content,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perfecting the assessment schemes,etc.
Key words Pig production course; Simulated pig farm;Abnormal problems;Teaching design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良好的職業素質,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而特定的培養目標需要特定的培養模式,包括內容選取、教學手段、教學條件、考核方式等。傳統的高校教學設計相對于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有缺陷的,如對知識缺乏整體感,缺乏實際工程項目的開發體驗[1],課程教學效果的考核方法停留在理論考試層面或限于零散、機械的技能操作層面等。這些缺陷將嚴重影響高職院校的教學效果,從而偏離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因此,探索更有利于促進教學效果的課程設計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
我國豬肉產量約占世界豬肉總產量的50%,養豬業在整個畜牧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豬生產課程已成為高職畜牧獸醫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畜禽養殖、家畜繁殖等技能證書考證的基礎內容之一。在機械化、智能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相當高的現今養豬業,養豬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許多異常情況,需要及時發現并解決它們。因此,高職院校豬生產課堂教學絕不是只教會學生死記硬背或簡單地重復操作,而是要教會學生 “學會思想”和“生成智慧”[2]。教師要因地制宜做好課程教學設計,避免理論與實際脫節、課堂與生產脫離。筆者根據豬生產過程的實際情況,按照“模擬豬場為載體,異常問題為主線”的設計思路,從養殖企業調研、整合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案等方面對該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革。
1 做好企業調研,使課程對接生產
豬生產課程教學設計的前期工作是對相關企業開展調研。因為這類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而且要掌握設計與操作的技能,屬于典型的復雜學習(complex learning)。當代國際著名教學設計理論家范梅里恩伯爾認為,復雜學習是一種綜合學習,總是涉及達成多種學習目標,不能依賴于孤立的情境,需要在實際的任務情境中靈活運用零散的知能,即對不同的知能進行協調與綜合,表現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特點[3-4]。
企業調查要做到全面、細致且有針對性。在實際生產中,豬場有很多類型,如按豬的用途劃分為種豬場、肉豬場;按種豬的來源劃分為外來品種豬場、地方品種豬場;按豬的基因純度劃分為純種豬生產場和雜交豬生產場;按豬場規模劃分為大規模豬場、中規模豬場和小規模豬場。不同類型豬場的工作重點和核心技能不同,而高校畢業生是面向所有企業的,因此在企業調研時對調查企業的樣本選擇要有代表性,要覆蓋不同類型的養殖場,而且調研工作應避免走過場,可以以座談會的形式,采用頭腦風暴法,讓企業技術人員暢所欲言,根據他們的工作內容、親身經歷和工作經驗提出不同類型的豬場技術人員應具備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這些調研結果是課程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
2 整合課程內容,讓課程服務企業
在企業調查的基礎上,確定課程學習內容和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在企業技術人員的參與下,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進行設計,體現高職院校課程源于企業、服務于企業的理念。
2.1 整合各類豬場異常問題
豬生產課程教學圍繞的對象是活豬。一旦豬場建立并投入生產,就不能隨意停止生產。“加工程序”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也就是豬生產中的異常問題,如空懷母豬該發情時不發情、母豬配種后該懷孕時不懷孕、配種年齡的公豬沒有性欲、公豬生產的精液沒有精子或精子活力低下、仔豬在母 豬產道內不能正常娩出、斷奶仔豬生長發育不良、肉豬欄舍衛生狀況不良、同一欄的豬不能“和睦相處”而相互咬耳咬尾等。這些問題如果未得到及時解決,輕則影響生產效率,重則終止生產。在實際生產中,分析和解決這些異常情況的能力遠比其他簡單的飼喂技術更加重要。因此,在選取課程內容時,應將生產各階段的異常問題作為主線,將所有的知識與技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有層次的教學資料包,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兼顧學生就業后崗位提升與發展的需要,更體現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2.2 課程內容緊跟企業發展
我國養豬業發展迅速,新觀念、新設備和新工藝層出不窮,因此豬生產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根據行業的發展及時調整。例如,目前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指導下,行業企業越來越重視污水處理,重視豬場規劃設計,重視無污染生產,許多老舊豬場開始向“美麗牧場”轉型升級,豬場的工作重點和異常情況也會改變,因此豬生產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隨之改變;我國養豬業已逐步普及電腦化和數字化管理,因此相關的教學內容也應隨之改變,用智能化數據采集與管理替代以往的手工數據采集方法和紙質卡片化管理程序;對新生仔豬的管理,以前仔豬出生后一定要 剪乳牙、斷尾,但目前生產上對此做法頗有爭議。許多人認為不斷尾就不存在傷口感染的機會,也不會明顯增加對母豬乳頭的傷害,相反剪乳牙、斷尾會給仔豬造成很大的應激,也不符合動物福利,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應增加剪乳牙與否、斷尾與否各自的優缺點,供學生思考。總之,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整合應要體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先進性。
3 改革教學方法,以模擬豬場為載體
模擬豬場教學法能讓學生沉浸到一種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養豬生產,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以模擬豬場為載體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如因特網、云計算、數據挖掘等)和軟件的不斷創新(如同步/異步的在線協同軟件、多媒體課件、虛擬現實軟件、仿真實驗等),極大地提高了通過不同形式和途徑來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2],保障了模擬豬場教學法的有效應用。
目前市場上可供學生直接體驗的數字模型很多,當然有條件的也可由教師自主開發模型。在學期初在每個學生的個人電腦上安裝該模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為其設計初始豬場的性質和規模,并投入一定的模擬啟動資金,跟隨實際教學進度,學生可在模擬豬場進行個性化飼養管理和生產經營,教師也可隨時在學生的模擬豬場內設置模擬的異常情況,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采用合理的解決方法。期末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各自的模擬豬場內生產經營情況做出合理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通過“模擬生產”獲得成就感,而且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主動性。
4 完善考核方案,發揮學生能動性
課程考核既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檢驗,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約束。因此,合理完善的課程考核制度不僅能正確評價教與學的效果,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5-6]。“模擬豬場為載體,異常問題為主線”的課程教學設計有一套相應的課程考核方案。該方案采用“過程+問題+終結”三結合的多元化考核體系。
4.1 過程考核
過程考核占總課程總考核的30%,由以下內容組成:①課堂表現。課堂表現占過程考核的40%。主要考察學生的到課情況、學習態度和課堂紀律,注重考核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情況。開學初,教師給每個學生一個相同的基本分,從第一堂課開始部分學生的該項分數就會呈現動態變化,教師根據每堂課內學生的實際表現在原有的分數上加分或減分,生成新的考核分,以此類推,直至最后一堂課。
②實訓動手。實訓動手占過程考核的40%。主要考察學生實踐技能的熟練程度、小組合作情況以及動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考察實訓報告的質量,其中小組合作情況由學生間相互評價。
③記分作業。記分作業占過程考核的20%。主要考察學生課后學習情況。教師事先在課程網站的互動平臺中布置一些靈活性、開放性、實踐性較強的題目,學生可從中自選若干題,課后完成并在規定時間內網上遞交。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可以查閱資料,進行歸納總結,但嚴禁照搬照抄,更不能相互抄襲。
4.2 問題考核
問題考核占課程總考核的30%。問題考核可在平時進行,也可在期末進行,主要是為評估學生發現和解決異常問題的能力。教師設置一些內含異常問題的模擬情境,讓學生抽取其中1~2個情境,根據學生臨場能否發現問題、分析出原因所在、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而酌情給分。
4.3 終結性考核
終結性考核是指學期結束時的筆試,占課程總考核的40%。教師按考試大綱要求出10套試卷或試題庫,由學院教學管理部門在教師不知情的情況下隨機抽取其中一份進行閉卷考試。
另外,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生活能力不強、學習能力較差的特點,如何讓學生自覺、主動上好每一堂課也是教學設計時應考慮的內容。教師在開學初就要告知學生該課程沒有期末復習課,更不劃考試重點,考試內容遍布每一堂課,重點內容會在上課過程中著重強調。因此,學生必須要重視平時的課堂積累,不能隨便曠課。
5 結語
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課程教學設計的質量總體體現了教師對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達到懂、透、化的程度,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最充分體現[7-8]。無論是整合異常問題還是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又或者是設置模擬豬場和模擬情境,都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上好豬生產課程,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到豬場進行專業實踐或技術服務來彌補自身經驗的不足,多與養豬專家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分析新形勢下養豬業的前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豬生產課程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曾煌興,周曉宏.項目開發教學法的教學設計策略及其應用[J].職教論壇,2005(18):55-57.
[2] 何克抗.2000年以來教學設計的新發展:對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的學習與思考之一[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6):21-30.
[3] 金旭球.基于技能形成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100-105.
[4] 孫其信,尚春燕.面向技術時代的教學設計與教師專業發展[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3):43-48.
[5] 王燕麗,李君榮,李雷斌.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藝術:以《豬生產》課程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6):280.
[6] 楊文婧,徐新海.回歸課堂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設計[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6,38(S1):29-33.
[7] 賴紹聰.如何做好課程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6,18(10):14-18.
[8] 張君勝,解慧梅,倪黎剛,等.《養豬與豬病防治》課程“教學做合一”一體化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職業教育,2017(1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