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越華
【摘要】文言文教學長期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難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指導意見:在“知識與能力”領域,要求掌握“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價值觀”領域,以“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為目標。《新課標》體現出鮮明的應用性導向,強調對文言文的實際理解、應用,以及發揮文言文教學在傳承中國文化、培養審美能力、繼承傳統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文言文的教學難以深入,實因缺乏語言環境。對學生而言,文言文是“中文寫出的外語”,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輸入和使用的積累。課堂教學中,通過經典背誦、內容講解,大部分學生僅能獲得“1是1,2是2”的單點知識,停留在知識記憶層面。而文言文寫作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的使用技巧、使“死文字”變為“活文字”,文言文恢復其“文字—工具”的本質,成為學生探索和理解古代文化、汲取民族智慧的工具本文及本文基于的教學實踐是對文言文寫作教學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作用的初步探索。
【關鍵詞】文言文寫作;文言文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引入文言文寫作的背景
(一)新課標的更高要求
《新課標》的重點,不在于學生對實詞、虛詞和句式用法是“了解”還是“熟練掌握”,而在于“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以及“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中汲取民族智慧,評價其意義”。弱化的是對文言詞匯句法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強調的是文言文的實際閱讀能力,以及通過自主閱讀文言文“得古人之道”,吸收學習傳統文學文化精華的能力。這是鮮明的應用性導向。這其中,實詞、虛詞和句式用法等知識點并不是被放棄,而是回歸其工具屬性,成為文言閱讀的基礎。在《新課標》要求下,僅掌握“工具”本意是不夠的,能使用“工具”進行閱讀、理解、實現文化共鳴才達到教學要求。從這個層面來說,《新課標》對文言文要求落到實處,似易實難。
(二)閱讀理解式教學的局限性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重點會使用閱讀理解式教學,即教師對文言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講解說明,掰開揉碎,務必要讓學生理解(背出)課文中每個字詞。這種學習方式因其知識的單向性傳遞和學習目標的封閉性,有顯而易見的局限:學生面對課文可以條分縷析,解說分明,但換上其它未學習過的,《新課標》要求能自行閱讀的“淺易文言文”,就如見天書,不知所云。在掌握文言文課文內容和掌握“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之間,還存在相當的距離。這就需要我們增加“釋文說意”之外的教學手段來縮短距離,幫助學生實際掌握。
(三)文言文語言環境的缺乏
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是“中文寫出的外語”,在日常生活中既沒有輸入,也沒有使用的積累。課堂學習的知識點出了課堂就不再有機會通過實踐使用來進一步加深認識和理解。
二、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引入文言文寫作的目的
寫作練習是對所使用的文字語言的自主化使用練習,會調動與所用文字語言相關的全部知識,鍛煉使用相應文字語言的實際能力,寫作成果也能真實準確的反映對所使用文字語言的實際掌握水平。
在學生進入小學,開始學習現代漢語時,就會逐步進行組詞—造句—寫作的練習。也正是通過這樣的練習,才使學生有效掌握了現代漢語的詞法、句法及各種基本文體寫作,既培養“閱讀和理解”的能力,也鍛煉“寫作和表達”的能力。
本教學設想的萌生,就是希望模仿現代漢語的教學路徑,通過引入寫作訓練(包括基礎的用詞、造句訓練以及成段落體系的文章寫作),有效的增強學生對文言文詞法、句法的掌握度,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三、高中文言文寫作教學的目標
在文言文寫作的教學實踐中,目標并不是讓學生將文言文寫得像現代漢語作文一樣好,而是應側重于通過文言文寫作提升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力。主要目標如下:
目標一:發現學生文言文應掌握知識的薄弱點并進行提升
對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文言文語法的掌握:通過寫作練習,在學生的實際運用中發現發現“錯用”—“錯解”,找到學生對詞法句法掌握中的錯誤,針對性改錯。
對名篇名句內涵的理解:對名篇名句的正確解讀不一定來自理解,也許是來自釋義的背誦。通過“寫仿句”和“引用”練習,可以再次梳理,發現理解的局限性,拓展深度,引發思考。
目標二:提升學生文言的實際使用能力
從文言文的工具性出發,提升學生實際使用文言文的能力,包括以下幾點:
“文言說/寫”的能力:即使用文言文進行表述的能力。可以將需要表達的內容用較為標準的文言文說出來,寫下來,相當于“今”翻“古”的翻譯能力。
“文言思考”的能力:代入文言思維,用文言體系進行思考,即減去“文言說/寫”的能力訓練過程中的“翻譯”環節,從思考開始,即使用文言“直出”。
“文言語感”:能把握不同時代、不同風格文言文的特有“語感”,在語感模仿寫作中感受具有時代特性的表達方式和獨特美感。
目標三:引導學生自發認同古代文化、汲取民族智慧
在文言文寫作學習中認識和體會古代文學的精湛表達力,從而認識和認同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價值;在文言文寫作中通過名篇仿寫等環節實現對古代經典智慧的當代理解。
四、文言文寫作的教學方法探索
(一)教學時間安排
1.引入文言文寫作的時間點
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寫作的時間點不宜過早。應在學生充分學習了文言文基礎詞法知識后進行,時間上,可以安排在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學習文言固定結構的同時引入文言文寫作,并貫徹到高中階段學習結束。
2.文言文寫作課程的課時安排
作為文言文學習的工具,文言文寫作課程應與常規課程充分穿插,完全融入文言文教學體系中,作為文言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習項目。
3.分階段的教學計劃和成果目標
應以學期為單位,設定明確的成果目標:
高二第一學期:簡單的文言應用文、文言記敘文寫作。高二第二學期:結構完整的文言記敘文、文言抒情段落寫作。高三第一學期:結構完整的文言議論文寫作、具有鮮明年代特征的文風模擬。高三第二學期:補充擴展學習。
(二)教學內容設計
跟隨階段教學目標,遵循從易到難、從“達意”到“抒情”、從“仿寫”到“原創”的路線,設計教學內容和訓練題:
1.第一階段:簡單的文言應用文、文言記敘文命題寫作
以使用文言文做出正確的意思表達為核心,結合教材中的應用文、記敘文篇目的學習,開展文言應用文和文言記敘文的寫作訓練,讓學生用文言文寫作信件、記錄事件等。這一階段重點在實詞、虛詞及句式的使用,不對修辭做要求,訓練學生迅速提升文言語法。
本階段教學文言作文命題舉例:
《同學聚會請柬》(應用文)
請以清明假期邀請同學一同踏青聚會為主題,以文言撰寫請柬一封。
……
這一階段的寫作訓練雖以文言文進行,但應注意命題應緊貼學生生活,是“確有其事”的記敘文,和“確有所用”的應用文,這才不會造成無話可說的困境。
通過命題的文言寫作,可以迅速了解學生對文言語法的掌握程度,同時發現存在的問題。
學生習作例文:
請 柬
趙兄文逸敬啟:暮春時節,鶯飛草長,恰逢清明假期,愿與君同游七寶老街,踏青賞景,還望撥冗賞光出席,不勝榮幸。弟陳晨叩上。
上文是學生的文言寫作習作。可以看出學生是用了心完成作業,不但基本說明了目的,還能配合踏青邀約的主題,以“暮春時節,鶯飛草長”,做一個氣氛的渲染,使這封文言信件多一點“風雅”。特別是“暮春”的使用,清明節正是在“仲春”“暮春”交接之際,選詞較為恰當。但在另一些具體用詞語法上,可發現存在問題:“還望撥冗賞光出席”,已是假期,再談撥冗有點“虛”,作為禮貌“客套話”,又與“賞光”有重復;而“出席”雖然有前來赴約的意思,但一般用于正式場合,并不適合于“游春”這樣的休閑活動;“叩上”常見于文言信件結尾,但通常用于晚輩對長輩,如魯迅家書中寫給母親的“男樹叩上廣平及海嬰同叩一月十六日”就是典型的例子,用在平輩朋友之間有欠妥當了。經過指導,該生修改如下:
《請柬》:
趙兄文逸敬啟:暮春時節,鶯飛草長,恰逢清明假期,不知君可愿與某同游七寶老街否?若能把臂踏青,不勝榮幸。弟陳晨拜上。
在改文中,該生改正了不恰當的用詞,還使用了一個“不知……否”的固定句式,這是一個用否定詞來表達疑問的疑問句,有較強的典型性,因此選取到課堂分析中,啟發學生進行了類似句式的舉例和造句: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學生舉例)
向晚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學生舉例)
突遇大雨,可共傘否?(學生造句)
春日漸暖,桃花可開未?(學生造句)
……
通過類似上例的寫作嘗試—教學指導—自主修改—分享啟發,就完成一次文言文寫作教學完整過程。學生可從中獲得對自己文言文知識點認知正確性的驗證,并在使用實踐中加強文言文語感,從而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在本教學階段,應使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詞法和基本的文言句式結構,做到會使用基本正確的文言文表達意思,即掌握“達意”能力。
2.第二階段:名篇仿寫
完成了上一階段的“達意”教學,學生們在文言文領域就如同嬰兒學會了“站立”,有了“行走”、“奔跑”甚至“舞蹈”的基礎,那該如何進一步學習“行走”、“奔跑”和“舞蹈”?最直接和簡便的方式當然是模仿大人的動作。對名篇名文進行仿寫,就是這樣的模仿式學習。這一階段重點在句式的仿寫和掌握適當的修辭,訓練學生掌握經典句式的靈活使用,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本階段教學的文言寫作命題舉例:
仿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寫《游佘山記》、仿荀子《勸學》寫《勸儉》、仿柳宗元《捕蛇者說》寫《種桃者說》……
在名篇仿寫的教學中,被仿寫的名篇往往具有較強的觀點和深刻的意義,受制于時代、閱歷、思想深度等差異,名篇的思想高度是我們當下普通高中生無法企及的。所以在仿寫的命題選取和寫作指導中,要特別注意不可強求在思想性上對被仿對象的接近,要始終堅持“文言寫作”為“理解文言”服務的教學初衷,將關注點聚焦在“形似”,管理好老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成果目標。
學生習作例文:
游佘山記
佘山亦名之蘭筍山,宋代《云間志》稱:古代有佘姓者居此,以故其后名之曰“佘山”。佘山之東麓,所謂東佘山園者,以其位于佘山之東名之也。山間產竹筍,有蘭花幽香,清康熙帝南巡至此,品賞后即御書“蘭筍山”,賜名此筍曰“蘭花筍”。今言“蘭筍”謂山型似筍者,蓋傳言謬也。
其巔平曠,有天主教堂,而拜游者甚眾,所謂遠東聞名天主教圣地也。由山以上數十丈,有天文臺儼然,入之有雙筒折射光學望遠鏡,百年攝天文照片,問其數,則其甚知者不能窮也,謂之“遠東第一”。余與二人持票以入,入之愈深,所見愈多,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腹且空。”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見,比好天文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觀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腹尚足以飽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焦渴饑餓而無物以食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御書,又以悲夫古筍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人者:松江鄭衛華,靜安陳展卓。乙未年七月某日,虹口萬某記。
這一篇習作在課堂分析中引起了哄堂大笑,因為學生都認為這是“生搬硬造”的拙劣之作,諸如“持票以入”“不出,腹且空”“至于焦渴饑餓而無物以食之”……都覺得非常搞笑,后面的“余有嘆焉”前半部分,又基本是照抄原文,實在應該不及格。然而對于仿寫練習來說,本文雖然算不上佳作,卻是“有一答一”的合格習作。首先在句式上,做到了盡量模仿原句,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實詞的替換,比如學生們引以為笑柄的“持票以入”,原文是“擁火以入”,舉著火把進入昏暗的洞穴,那天文臺是怎么進去的呢?是憑票入場的,所以說“持票以入”沒毛病,同時“持”這個動詞用得還很恰當,“門票”這樣的小而重要的憑證,確實是應該用“持”的。而“不出,腹且空”也是同理,火把要燃盡了,所以得從黑暗的洞穴里出來,肚子空了餓了,所以不能繼續參觀天文臺。其次該文的第一段甚至可以稱之為優秀的仿寫:模仿原文結構,寫了佘山名稱的由來、別名以及別名的由來,甚至仿寫了別名釋義的謬誤——“今言‘蘭筍謂山型似筍者,蓋傳言謬也。”該生在課堂分析時主動說明本句是為了仿寫而杜撰的,但是杜撰得還算有邏輯。在教學實踐中,對此類看似“非主流”“惡搞”,實則用了心,有思考的仿寫,要積極認可,正面鼓勵和正面引導,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也給其它學生做出引導指示:名篇仿寫練習首先重在斟詞酌句,大家要把功夫用在詞匯的恰當使用和句式的精準模仿上。
從上篇習作例文中也可以看出,對名篇全文的仿寫是具有相當難度的,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可以適當的降低仿寫難度,即不必全篇,而是句子或段落的仿寫。這樣切段練習后,可以減少思想內容對學生仿寫練習造成迷惑和阻礙。
3.第三階段:時代文風的轉換體驗
在名篇仿寫教學完成后,學生應該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寫作技能,下一步要重點增強文言語感,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情感認同和角色融入。受網絡文化的啟發,在教學探索中嘗試通過同一內容、不同時代文風的轉換,讓學生體驗不同時代文風的藝術美感,以及所代表的時代特征。教學案例來自于移動互聯網(微信文章),摘錄如下(節選):
《英文詩最美中文翻譯》
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五言詩版:
戀雨偏打傘,愛陽卻遮涼。
風來掩窗扉,葉公驚龍王。
片言只語短,相思繾倦長。
郎君說愛我,不敢細思量。
詩經版: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闔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上文不但在微信上閱讀量驚人,在課堂教學中,也獲得了學生的熱情認可。雖然已經離開了文言使用的時代,但是學生仍有古今一同的對美的認知能力,產生與文學美的共鳴。而在不同時代文風間的轉換可以稱之為“美麗的文字游戲”,本身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和娛樂快感,很能吸引學生,獲得好感和參與。在教學互動中,有學生舉出了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文風轉換典故:
王之渙《出塞》
原七言詩體: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通過斷句變為詞: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通過課堂分享,學生都能感受到七言詩中唐詩的雄渾大氣,斷句后宋詞的婉轉清麗。教學探索實踐中又據此深入開展了唐詩宋詞背后、唐宋歷史和唐宋文化的知識及認識分享,強化了對唐宋文化的認同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實現了“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中汲取民族智慧,評價其意義”的課程目標。
在優美教案的吸引下,學生也自發主動地參與到時代文風轉換的寫作練習中來。學生的習作例文:
《春曉》(原詩)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文風轉換改寫習作)
春眠不覺日已曉,醒時處處聞啼鳥。
夜來臥聽風雨聲,朝看花落知多少。
《山居秋暝》(原詩)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文風轉換改寫習作)
空山雨兮,晚來秋兮。
月照松兮,泉流石兮。
對于已經具備一定文言文能力的學生來說,文風轉換使他們沉浸在古典文學的美妙世界中,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去嘗試和體驗,產生真切的認同和熱愛,他們在文言文學習方面也就此進入主動自發的狀態。
(三)教學補充內容
或需提升學生對文言文寫作的興趣、或學生在文言文寫作過程中學有余力,在進入高三階段,學生具有較好的文言理解和表達力后,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專題性的教學內容。經課堂實踐,推薦2項專題課程:
1.八股文經典欣賞課——“反轉”喚起興趣
八股文長期以來被視作傳統文化考試的糟粕,在學生心目中是古代文學甚至古代學習考試過程的“負面代言”。而當代學生特別喜歡對既定觀點、既定判斷的“反轉”。所以八股文經典欣賞課是自帶“反轉”效果的興趣喚起課。優秀八股文在500字內,實現嚴謹的文章結構、精巧的字詞使用、華麗工整的對仗,端正的“館閣體”,以及必須“言之有物”的深度要求,代表了古代文言文的技藝高度,可以給學生打開文言文在經典文學作品之外的新領域。
2.原創朗誦會——表演鞏固興趣
當一定數量的學生寫作出了一定數量的合格原創作品(包括原創文言文和文風轉換),而同時課時充裕,可開展原創朗誦會,讓學生自己朗誦自己的原創作品,甚至可以結合原創戲劇表演或漢服展示等學生參與度高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服裝、布景、配樂、演出結果等角度自行發揮,鼓勵創意,將知識技能學習變成“好玩的事”,從而培養和鞏固學生的興趣,實現文化認同。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