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春淑
【摘要】舟曲縣山后藏族地區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區,由于受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發展緩慢,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辛。各村落遍布溝壑山巒,學校分散,學生生活空間狹窄,閱歷少。本文從區位條件對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語教學;民族地區;區位條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面對舟曲縣教育發展狀況,山后藏族地區因其自身的區位條件,一直處于落后階段。舟曲縣山后藏族地區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區,地形復雜,自然環境惡劣,管轄五個鄉鎮,分別為大年鄉、鐵壩鄉、拱壩鄉、插崗鄉、武坪鄉。這些偏遠地區由于受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發展緩慢,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辛。各村落遍布溝壑山巒,學校分散,學生生活空間狹窄,閱歷少。以下是影響舟曲縣山后藏族地區“雙語教學”走向低谷的一些因素。
一、學生缺乏漢語基礎
舟曲縣山后藏族地區信息相對閉塞,少數民族學生大多數家庭生活條件較為貧困。由于地區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少數民族學生成長的環境,以母語為主,說漢語的機會較少。山后學校地處在偏僻的農村,在家務農的藏族人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知識有限,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把學習漢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輸給孩子們。因此,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都比較差。這就造成了制約“雙語教學”課堂效率低下、教學水平不高的現狀。
二、教育資金投入不足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之間差距較大,而經濟發展水平又影響到教育發展水平,導致教育資源配置的欠缺和青少年接受教育機會的偏頗。由于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到舟曲縣山后藏族地區的教育事業中,大部分小學教學設備僅限于最原始的房子、黑板、粉筆,而在較為發達地區學校素質教育所流行的多媒體設施、交互白板等教學輔助工具,在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中更是了無蹤影。村學基礎設施建設陳舊,配置不全,與城區的信息化輔助教學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受到教學環境的影響,眼界被局限于簡陋的課堂之中,日復一日之下,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被磨滅,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此外,山后藏族地區受到經濟的限制,村落與城鎮之間的道路十分不暢通,這直接導致了地區內人民物質水平低下,信息接收困難,整體生活環境惡劣。而教師面對這種情況難以駐留,即使偶有支教人員注入新鮮活力,但仍然是杯水車薪,無法真正改善地區教育問題。
三、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水平偏低
舟曲縣山后藏族地區大多地形復雜,學校離縣城較遠,教師與外界環境接觸少。而當今社會更新換代速度極快,教師在此條件下無法接收到新鮮的信息,同時也無法獲得有效的技能提升培訓,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都將落于窠臼,教學水平難以提升。同時,山后藏族地區受到經濟和發展的限制,教師資源稀缺,一師多教的現象十分普遍,教學管理人員也因此無法考慮師資隊伍結構的科學性,學校容易出現青年教師頗多且輪流頻繁,無法久任地區教師職位,而中年教師較少的現象,這必然導致教師整體經驗欠缺,教學能力不足,教學水平受限等問題。
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在“雙語教學”中幾乎沒有發揮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僅能借助黑板和粉筆向學生進行書面知識傳授,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花費時間長且學習提升效果微弱。此外,藏語作為地區的常用語言,教師在教學語言時,有必要從藏語的形式引入教學,但是目前網絡上藏語的相關教學資源較少,教師還需通過培訓,花費大量時間制作合適的藏文課件。許多藏族地區的雙語教師不能有效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再者,藏語文教師制作課件的能力有限,這些都影響了藏語文的教學。
通過對山后地區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看出絕大部分雙語教師的教學思想仍然十分陳舊,在課堂教學時拘囿于自身的領導者地位,而忽視學生的個體性。即使他們對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有所理解,但是這些教師往往受到眼界的限制,在周圍的教學中未能看到其成效,缺乏創新實踐的魄力,同時也缺乏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信心,他們依然沿用傳統教學理念,形成惡性循環。
四、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那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都會變成泡影。”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這種傾向使得人對其興趣對象抱有極大的探索欲望,并在探索的過程中可積極調動自身思維。興趣在教學中十分可貴,可將學生的學習壓力完美轉化為學習動力,推動教學的進行。
鑒于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嚴肅課堂氛圍,教師對學生的興趣提升并無作為,而學生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氛圍中,也將逐漸失去表達內心思想的欲望,讓自己的思想隨波逐流。這使得學生的學習呈現單向箭頭的形式,僅被動接受知識,而不能提高自主性進行合作學習。同時該學習狀態反饋于教師也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情況,無法及時有效調整教學進度,在此不甚明了的教學狀態下持續教學,學生便無法貫穿知識點,甚至可能跟不上教師教學進度,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附 注
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2016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舟曲縣山后藏族地區‘雙語教學低谷歸因與對策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19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