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孝干
【摘要】林語堂和龍應臺作為20世紀的中國文學大師,二者一生都著作豐厚,享譽中外,他們的作品在港臺、大陸甚至整個華人世界都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為后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學財富。然而,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卻各有千秋,本文在比較他們作品風格異同的基礎上,就造成他們作品風格差異的原因作了分析。
【關鍵詞】林語堂;龍應臺;作品風格;比較;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一、林語堂和龍應臺作品風格比較
(一)淺談林語堂作品
現代以來,中國文學界與文化界的名人層出不窮,但是能夠在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并不是很多,而林語堂就是這少數聞名于世的“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代表人物之一。林語堂的作品之所以無論在現代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或者現代世界文學與文化史上都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因為他本身是那種“能夠整個人對時代起反應”的特立獨行者。那么他在文學著作方面有哪些膾炙人口的卓越貢獻呢?他的作品又有哪些難以企及的獨特之處呢?
作為近代將中華文化介紹給西方最成功的中國文人之一,林語堂的作品體裁形式多樣,涉及散文、雜文、小說、翻譯以及教育讀本等多個方面,這其中以散文、小說和翻譯最具影響力。在《小品文之遺緒》中,林語堂提到他對散文的看法,他認為理想的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情感,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正是基于這樣的寫作觀點和態度,我們在品讀他的散文詩時不難發現,他的散文文字自然流暢、幽默而不荒唐。雖然魯迅曾在《小品文的危機》當中規勸不要把小品文當成“小擺設”,他最終還是檢出自己的風格,堅持用散文的筆調本色為文,曠達自喜、獨抒為文。他的小說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的比較文學現象,體現出了鮮明的承續與超越特征。他的經典之作《京華煙云》(即《瞬息京華》),是現代中國小說首屈一指的杰作,甚至可以說這是現代版的《紅樓夢》。這部著作中的80多個人物,沒有一個是惡徒,在他后來的小說中也沒有一個壞人,反映了他“天真”的秉性,也反映出了他堅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而林語堂的翻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華文化真正地介紹給了西方人。他將《蘭亭集序》《桃花源記》等經典的中國著作用空靈動人的筆調引進了西方,這展示了他深厚的語言功底,是他不斷探索的結果。
總之,有“幽默大師”之稱的林語堂先生,一生著作豐厚,碩果累累。涉及面極為廣泛,其文字語言機智幽默、剛柔并濟、張弛有度,是我國古老哲學思想的一種傳承。
(二)淺談龍應臺作品
與林語堂相差57歲的臺灣作家龍應臺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她用犀利的眼光觀察社會,針砭時弊,鞭辟入里,她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百年思索》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是以探討臺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為主題,通過無數臺灣社會現象,并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來深入解釋臺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盡管她辛辣諷刺的文筆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和謾罵,甚至秘密投書到政府單位,但她依舊無所畏懼,用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地寫出她的社會觀察,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對臺灣深深的愛和不舍。
然而在另一方面,擁有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通過《目送》《孩子你慢慢來》等作品,為我們展示了她溫柔纖細、深情動人的一面。隨著歲月的變遷,她逐漸明白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而她寫給兒子的三十多封書信《親愛的安德烈》,更是以細膩的文筆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的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的讀者,展現了母性最為柔軟、最具光環的一面。所以,一方面,龍應臺的文風犀利肆意、潑辣大膽、鋒芒直露,用最尖銳的筆鋒直指社會制度的混亂不堪;而另一方面,她又有款款深情、溫柔婉轉的一面,用文字直抵人心最柔軟的一面。下表是對二人作品的一個簡要比較:
二、風格迥異原因分析
通過上述的分析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這二位相差近六十年的文學大師,他們的作品雖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相應時代下社會的現狀和制度,但是他們的作品風格各具特色,大相徑庭,那么,不同的時代對他們的作品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林語堂于1895年10月(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生于閩南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這是中國史上最為混亂沒落的黑暗時期,晚清政府極端腐敗、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臺灣省領土被殖民者霸占,山河破碎,民生蕭條。林語堂作為家中的老五,盡管家境困難,但因其在學業上的優異表現,其父堅持讓他用功讀書,最后使其成了上海圣約翰大學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他雖然自學一些中國古典著作,但主要還是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這為他后期的寫作范圍和風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礎。20世紀初葉的中國,是一個政治變化多端、極其動蕩的時代,林語堂的文章經常批評政治與社會腐敗現象,因此也被視為激進改革派人物。而他的成名作與代表作《吾國與吾民》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當周圍人對中國的命運陷入深深的焦慮和擔憂中時,他以嶄新的理論,探究了潛在的和必然的希望,斷言中國是偉大而不會輕易分解的。賽珍珠在為此書作序時說,這是“關于中國最完備、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本書在國內國外都引起了巨大反響。而后在一戰后的美國經濟文化發展時期,中國詩人的高逸退隱、曠懷達觀、陶情遣興之人生哲學也即人生藝術,正是美國人所需要的對癥之藥,而這正好是提倡幽默與靈性文學的林語堂的拿手好戲,因而便有了《生活的藝術》這部描寫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著作。直到后期在七七事變等一系列抗日戰爭時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又表現出了一位錚錚漢子的愛國熱情,他的長文《雙城記》等一系列作品,在向美國人民不斷地宣傳中國的形勢和抗日主張。而在他的晚年,在經歷了一生的榮辱起伏后,林語堂以《八十自敘》一書,敘述了他的生平思想,追懷往事,有條不紊;闡述觀點,簡約鮮明;他的思想觸角與情感更深沉渾厚,但依舊不失幽默靈性,全書情理文墨之致,令人無限感慨。
而1952年生于臺灣高雄的現代作家龍應臺,卻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揭露了社會的混亂和不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龍應臺這把野火,從20世紀80年代一直燃燒到了今天,已然形成燎原之勢,而且不管是在大陸還是臺灣,都形成了巨大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正處于熱切希望突破現狀,沖撞權威的年代,而龍應臺在《中國時報》發表的大量雜文為這股思潮掀起了軒然大波。龍應臺的真性情使得她經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務,甚至于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地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這些常人似乎無所感的微妙之處,一經她犀利的語言點破,便立即使人豁然開朗。而她的著作散文集《百年思索》,又以她自己獨到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國,書寫了她對歷史的反思,對中西文化的思索。十多年來,她以犀利的筆鋒,堅持不斷地揭露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用知識分子獨有的感性憂心,以知性之思去探究命運的多舛。但是,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難以言盡的親情牽絆。作者曾說過自己當上母親后開始上“人生的課”,且自謙成績不佳,而她所說的這堂困難重重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中所寫的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的書里處處是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而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對生活中有情細節的描寫,更是其細膩情感的反映,讀起來溫馨有味,情意盎然。
總之,作為近現代我國著名的文學大師,林語堂和龍應臺都為我們創造了巨大的文學財富,值得我們細細去品讀,不只是分析其語言風格,更重要的是用心去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