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是一首久唱不衰,有著中國文化象征意義的云南民歌。它最早流傳于云南彌渡地區,起源于彌渡山歌調子,如今被世界認識,成為世界音樂中最具東方魅力的“中國旋律”。本文從《小河淌水》的音樂特征出發,從音樂表象探及其音樂的文化內涵,期于更好地理解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文化背景與音樂審美,感受和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魄力。
【關鍵詞】小河淌水;云南民歌;音樂表象;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42.22 【文獻標識碼】A
一、《小河淌水》的來源
云南地處富饒邊疆,是一個有著26個民族居住的多民族省份。民族的多樣性造就了云南民歌的多樣性風格,使云南民歌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景象。
《小河淌水》來源于云南彌渡山歌調子,是當時的云南大學學生尹宜公在云南彌渡山歌調子《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的基礎上整理改編,并填詞而成。后來我國著名的音樂家黎英海先生又對其進行再次的編配,將《小河淌水》以藝術歌曲的形式進行呈現。如今,它以不同體裁、不同風格在世界各地進行傳唱和演繹,呈多元化的風格而不斷發展。
二、《小河淌水》的音樂表象
(一)自由延長音的運用
在《小河淌水》中,樂曲便以自由延長音“哎”作為整首歌曲的開始,從而在起先便表現一種“呼喚”的語氣。此后,歌曲中又依然大量地在每一個時值超過四分音符的音上使用了這種自由延長的處理方式,它是一種自由情緒的展現,也體現了一種語調的自然走向。這屬于典型的山歌風格,自由延長音的處理有一種語重心長、情意無盡的感覺,是一種引申與加強,在歌詞語言不能夠完全表達情意的情況下對旋律做了綿延和補充,豐富了節奏上的變化,使其表現出無限的意境和詩意。
(二)切分音的使用
《小河淌水》在旋律中廣泛采用了切分音與自由延長音,起初整理改編者尹宜公只是在彌渡山歌《月亮出來亮汪汪》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但作者感覺到,此時改編出來的旋律雖優美,但沒有太多的變化起伏,因此而略顯單調。偶然的機會,作者無意間聽聞了云南山歌《放羊調》,作者發現《放羊調》的旋律悠揚蒼勁,跌宕起伏,大量使用了切分音節奏類型,并把切分音進行無限延長。這種切分結合自由延長的處理手法的山歌處理方式深深地啟發了作者。于是,尹宜公便在《小河淌水》中也巧妙地注入了自由延長和切分音的使用,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旋律的風格
《小河淌水的》全曲為羽調式,旋律清新優美,綿延起伏。歌曲圍繞“la、do、re、mi”與“la、sol、mi、re”進行五聲音階上下級進,并且結合了從“la-re”以及“re-la”的四度跳進的旋律表現手法。歌曲的每一樂句都從調式主音“羽”開始,使得樂句與樂句之間聯系更為緊密,跌宕而起伏,并張馳有節,如同潺潺的小河淌水,綿綿不絕地在流淌。
(四)結構的布局
在《小河淌水》的引子部分,從“哎”開始,用一種“呼喚”的語氣引入主題,這種“呼喚”的語氣在全曲中總共運用了三次,感情也一次比一次強烈,最終把歌曲推向高潮。這是一種誠摯的感情的表現,是姑娘深情的一種抒發。歌曲的整體從速度和力度上由慢及快,再由快及慢,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變化,它是一種情緒的表現。在結尾處當情緒逐漸平靜時,旋律也很自然地終止在主音上,完整地刻畫出非常鮮明的音樂形象,令人回味無窮。整首歌曲的旋律主要以“la、do、re、mi”這四個音為基本材料,以“la、do、re、mi”為第一樂句,又將這四個音顛倒過來并加以延長的重復一次就構成了第二樂句,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結合這樣便形成了第一個樂段,結構為A+B。這種結構屬于歌曲中最為簡單基本的結構形式。每兩個樂句形成一個樂段,上下兩個樂句之間保持著對稱或呼應的關系,一般后一句是前一句的補充呈現、解答或對比,而下一個樂段又是對上一個樂段的模仿。幾乎樂段中采用的材料是同樣的,甚至是重復的,在重復中又做了某些變化。這樣在音樂情感上就有了矛盾與解決,有了統一與變化。
三、《小河淌水》的文化內涵
(一)主題思想的表達
《小河淌水》演繹的是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描寫一個少女在月下對情郎的思念之情。女主人公為了兌現一句承諾,愿用一生的時間來守候她的阿哥,這是一份矢志不渝的愛,仿佛在銀色的月光之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聰慧的阿妹在潺潺的溪水邊,滿懷深情地思念著遠方的情哥哥。歌曲的首句便是一聲“哎——”的長音作為全曲的引子,好似從遙遠的天邊飄來的一聲呼喚。演唱的時候要在平靜的氣息上用較高的位置慢慢地、輕巧地把這句“哎”表達出來 ;后面一句“月亮出來亮汪汪”需要與前一句“哎”保持一個平穩和循序漸進的銜接,連貫并且靈動地表現出寧靜的夜晚上空,阿妹把無限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之上,想念著阿哥的意境。
(二)意境之美的構建
中國的古典詩歌藝術,往往會蘊含著一種意境的構建,成為中國詩歌一種特有的風格體現。而《小河淌水》,同樣以一種客觀之景作為主觀意象的象征來體現一種“意境”之美。中國詩歌講究“興”的作用,見象立意。《小河淌水》中“月亮”,更是作為“思念”這一主觀意象的象征物被利用,“山坡”“深山”等是思念的自然載體。這樣的處理是典型的睹物思人,下行音階的使用體現出少女淡淡的思愁,而音階的漸行則是思念之情的沸涌。結尾處的平穩旋律走向則是少女內心歸復平靜的表現。“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這樣的設問結束方式是語氣的加重表達,將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整首歌曲是一個故事的講述,構建了一幅少女月下思情郎的幽怨畫面。
(三)人文環境的影響
《小河淌水》來源于云南彌渡山歌調子,拿《小河淌水》與彌渡民間流傳著的很多山歌、調子的曲調和唱詞做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小河淌水》與《放羊調》《月亮出來亮汪汪》《田埂調》《月亮出來照山巖》、彝族《過山調》《密祉山歌》等云南民歌在調式、旋律和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是一脈相通的。《小河淌水》留存了以上民歌的許多“原汁”,在歌詞用語中的“亮汪汪”“清悠悠”“你可聽見”“我尼”都是彌渡方言。“亮汪汪”是形容“亮”的口語,“清悠悠”是彌渡方言中形容“清澈”的口語,“阿妹”是在云南白族中常用的對于年輕女性的稱呼,“哥”和“郎”便是對于年輕男性的親切稱呼。“你可聽見”,在彌渡方言中意為“你聽沒聽見?”,表現的是一種疑問的語氣。《小河淌水》整首歌詞無不體現著云南彌渡語言文化的特點和魅力。
(四)美學感受的探究
中國美學對于藝術作品的品鑒是有層次感的,《小河淌水》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歌詞中的“哎”,“啊”好似水墨的留白,襯托出天空的明月,“河水”流淌的意境,表現思念如流水一樣綿綿不絕。這種整體的畫面是一種質樸本真的美,給人一種自然無雕刻的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付會明.論中國民歌的藝術特征[J].藝術教育,2006(03).
[2]高淑琴.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演釋風格辨析[J].民族藝術研究,2012(01).
[3]尹宜公.《小河淌水》溯源[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2).
作者簡介:方賢君(1986—),女,漢族,安徽人,云南民族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