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
【摘要】隨著“舞蹈進校園”的持續推進,在課堂上進行舞蹈教育已不再是夢想。基于課改背景下的舞蹈教育進課堂,主要從現狀、理念、實踐、反思四個層面切入,針對現狀給出相應的策略,并站在兒童立場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長,使其成為孩子提升舞蹈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教育舞蹈;內模仿;審美;兒童立場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一、舞蹈教育進課堂的實踐探究
舞蹈是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舞蹈教師是實現美育的關鍵。我在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改善,通過提高學生能力,培養審美,獲益匪淺
(一)觀察模仿能力——勤于發現美
西方世界場面最為輝煌的舞蹈形式當然就是芭蕾了,它產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它所包含的傳統、技藝以及美學的根基是不可替代的。要想了解芭蕾舞,首選《天鵝湖》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孩子們被女演員精湛的技藝完全征服了,他們和黑天鵝一起欣喜若狂……
將別人的運動經驗轉換成我們自己意識的能力,被恰如其分地稱為“內模仿”。[1]孩子們在接近舞蹈時,需要讓他們對做出的動作有所期待,也就是對“內模仿”能力的信賴,只要稍加實踐和堅持,我們就能用自己的內模仿能力去模仿舞蹈演員的行為,體驗他的情感。這時,舞蹈在孩子們身上就開始作為一種運動藝術而發生作用,繼而走向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有意識的新型反應了。
(二)即興表現能力——勇于表現美
進入校園的舞蹈課,不是專業舞蹈教育的模式,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舞蹈的語匯表達出來。比如《春天的田野》,我先讓學生想象,田野上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物,然后把自己當作那種生物,有的同學扮演小草,有的同學扮演小花,有的同學扮演柳樹,有的同學扮演小鳥……孩子們慢慢進入了角色,我提醒孩子們記住要通過思想帶動自己的身體去舞蹈,如果你找到了這種感覺,你就成功了。有個女孩子在遇到狂風大作的時候,愈發顯得堅定,動作顯得非常英氣,我問她:“為什么一朵小花會這樣堅強?”她說她扮演的紅梅就是不畏風雨、不怕嚴寒的,越是惡劣的天氣越能體現紅梅的品格。我當眾表揚了她,她把紅梅人格化了。勇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無休止接受別人強加于自己的東西,這就是即興表現能力的最高境界。
(三)創造求新能力——敢于創造美
舞蹈理論家馬丁先生認為,一切藝術,尤其是舞蹈,本是一種補償性的資源。它所處理的不是我們已獲得的養分,而是我們所缺乏的素養。如何去重鑄舞蹈,讓它可以接近我們內心的愿景,正是我給學生出的一道思考題。我把心理劇劇本《心靈的撫慰》交給學生,讓她們用舞蹈的形式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舞蹈就像一面鏡子,鏡子里的那個人就是自己,如何出神入化地把最真實的自己展現在鏡子里,那就是舞蹈的精髓。
二、站穩舞蹈教育進課堂的兒童立場
(一)讓兒童成為兒童——游戲是導引
剛學習舞蹈的孩子有一個普遍的、不易克服的毛病,就是手臂松懈。我反復提醒,但是收效甚微。有一次,我讀到北京舞蹈學院劉廈靜副院長談到關于自己童年練舞的經歷時,我突然茅塞頓開。于是,我給孩子布置了份特殊的作業,讓他們第二天帶兩張卡紙和一副鞋帶來。孩子們滿臉狐疑,但還是按我的要求去做了。我把卡紙卷成長形的圓筒,像醫生一樣,把這個圓筒圍在孩子的肘關節上,再用繩子綁起來,這樣孩子的手臂就固定住了。孩子們發現老師是跟他們玩游戲,一個個哄堂大笑。這時,我再讓學生練習芭蕾的基本手位,我問孩子有什么感受,孩子們說,帶上紙筒后,手臂沒辦法松懈了。以后每次上舞蹈課,孩子都感到仿佛有一個“隱形的”紙筒在提醒他們不要松懈,時間一長,這個毛病自然就改掉了。
(二)每個兒童都重要——賞識是前提
意大利的塔利奧妮是一個相貌平平,還有些駝背的芭蕾舞演員,但是她的父親沒有放棄對她的精心培養,并為她“量身定做”了用腳尖跳芭蕾舞《仙女》。從此,這位芭蕾舞演員開創了足尖芭蕾的新紀元,一舉成為了19世紀最富盛名的舞蹈家之一。
(三)讓每個兒童得到發展——示范是關鍵
在舞蹈教學中,“口傳身授”是舞蹈教學最主要的方法。“手不舞”“足不蹈”稱不上舞蹈教師;光做不說的舞蹈教師也無法讓孩子領略動作要領。
在解決孩子“端肩”這個問題時,我先是讓孩子們對著鏡子做動作,然后我把正確的動作和孩子們做錯的動作各跳一遍,鏡子是無聲的老師,孩子們立刻看出了自己的毛病出在哪。我告訴孩子,端著肩膀是提籃買菜的人做的動作,舞蹈表現的是一個人的自信和高雅,這樣的比喻貼切、形象,孩子們把上舞蹈課當成了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約翰·馬丁.舞蹈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