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明
【摘要】我國基礎教育進入到改革深水期,素質教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出發點。中小學音樂教育作為非智力因素教育和重要的美育陣地,對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審美能力和基礎音樂能力培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以多年音樂教育的經驗為基礎,在廣泛進行調查后,梳理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對策。旨在進一步提高中小學音樂教育水平,推進素質教育進程。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創新推進發展,以發展驅動創新的格局已經逐步形成。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力量、教學模式和教學水平較之以往有了顯著的提升。但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體會到音樂課在社會、學校和師生等方面認識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較為落后,讓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始終無法擺脫應試化教育的窘境,使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全面素質培養功能和審美能力培養等教育功能弱化。針對這樣的現狀,響應剛剛召開的十三屆人大會議精神,為使音樂教育脫離應試教育模式,回歸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原有的功能和地位,從根本上扭轉和改善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和分析
隨著近年來中小學校合并與新建,中小學音樂教育隨著硬件設施的提升和改善也逐漸受到重視。筆者就本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情況進行了系統而細致的問卷調查,包括學校領導、年級音樂教研室主任、音樂教師和學生、學生家長,有針對性地設置了若干套問卷調查,在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調查問卷調查、收集和數據分析后,得出了許多較為客觀的數據統計。
在調查中的問題主要涵蓋了對中小學音樂課重視情況、課時安排合理、教師結構科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問題,從各個方面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解和數據獲取。
在數據處理后,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中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音樂教育功能的認識不足
根據十九大的精神,音樂特長加分在中考、高考中的政策被取消,所以非藝術特長生在接受音樂教育時沒有升學壓力。在“應試教育”的沖擊下,音樂教育被當做課外興趣和可有可無的課程,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夾縫”中生存。這與學校、社會、家長的認識關系密切,當音樂課程設置體系性不強、課程安排較少、授課教師專業性不高等情況影響,學生自身對音樂教育不重視,出現老師應付教學、學生敷衍對待的情況。
(二)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滯后
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在多媒體教育、活動教學、游戲教學、互動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上有所脫節,音樂教育的教學大綱、教學手段還停留在本世紀初的階段。以老師教、學生學的方法為主。根據調查,有些音樂教師甚至把音樂這種“非語義”信息變得精確,把感悟變成了說教,把理解變成了傳授。還有些老師在授課時過分重視音樂賞析,不去講解和引導,課堂上聽完就自由活動,對音樂背景、音樂內涵和節奏、內容等并無過多解釋,音樂課效果不佳。在教育模式上較為保守,活動教學、游戲教學開展繁復,學校和老師并沒有投入精力,只是按照書本教學按部就班進行教育,使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
二、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路徑
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根據調查分析,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認為從以下路徑能夠改善并提高中小學音樂教育水平。
(一)提高認識,加大師資力量投入
音樂教育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全人”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從學校和教師的角度要對音樂教育有明晰的認識,其不僅肩負音樂基礎理論教育的功能,更承擔審美教育、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的部分功能。音樂不僅能讓學生聽懂歌曲,更能進行審美判斷,還能提高個人修養和人格氣質。所以,從校園入手,幫助家長改變其認識,鼓勵學生愛音樂,接受音樂教育。學校和老師要大氣力進行轉型,硬件方面使用好音樂教師、音樂器材,軟件方面引進專業人才,返聘行業專家,讓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資源脫胎換骨。
(二)改變教學方法和模式。
在教學方法上,第一要務是突出學生是教育主體地位,讓教育的本質返本溯源。從填鴨式到引導式的轉變。并且要利用新媒體、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同時用活動、游戲教學替代說教,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模式,利用節日、比賽等讓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積極鉆研音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髙教學效率。
三、結語
總而言之,經過筆者的調查分析,中小學音樂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問題仍然突出。通過問題的梳理,進而進行改革創新,真正實現音樂教育以人為本、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希.美國當代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標準與實施現狀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0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