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炳頡
【摘要】音樂教育不僅是教學生樂理知識,更是對其心智的熏陶與陶冶。音樂教育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其育人的作用不容忽視。本文詳細闡述了音樂教育在德育、審美教育、綜合文化素質教育、提高情商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審美;文化素質;情智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教育中的德育熏陶
音樂用其優美的旋律傳遞著人們對于真誠、善良、美麗的向往,它能洗滌心靈,讓心智清明,讓心情愉悅。接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能對自然事物的美丑、藝術作品的好壞做出精準的判斷,對美的事物他們有更敏銳的觸覺,會欣賞,并能將其化為滋潤心靈的養料,使自己的性格變得愈加崇高美好。音樂有震動人類靈魂的力量,孔子把它作為塑造一個完人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音樂教育對人德育的影響歷來不是強迫性的,而是“樂學樂教”,是“潤物細無聲”的陶冶,讓美深入人心,讓對美的追求成為人內心的渴望。音樂教育不是刻板的紀律要求、道德規范,而是對美的體驗,是對快樂的表達,音樂里面蘊含的德育內容會隨著音樂體驗被人所接受,讓人的思想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陶冶。
二、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部分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人文教育,更注重老師和學生對音樂的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的過程。音樂教育與現代知識教育差別在于,它除了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展現和創造音樂的能力外,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去以美的眼光看世界,如何以美的心態去生活。音樂教育中真、善、美的展現對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很大幫助,也是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前提。
音樂教育的最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這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音樂教育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識美、賞美、展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要教會他們如何去認識美,怎樣欣賞美。還要讓學生產生追求美的想法,去主動創造美。音樂之美源于生活實踐,但又高于生活實踐,是藝術家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根據自己的審美進行了藝術加工的產物,把真實美轉變成更高級形態展現出來。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是音樂教育審美中常用的方法,使人能夠在愉快中進行學習。
三、音樂教育中蘊含著綜合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
音樂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和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所以,音樂教育中蘊含著綜合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比如學生學習了傳統民族音樂,就能對祖國多個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而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優秀音樂作品的學習,又能為學生打開了解世界文化之門,讓他們認識到中國之外世界的廣闊,認識到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是豐富多彩的,讓他們能以更寬容的心,以一種接納的態度對待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要充分重視音樂教育,展現其所蘊含的綜合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提高其綜合文化素質。
四、音樂教育提高學生情商水平
音樂教育是指導學生認識美、體驗美、創造美的重要方法,說到底它是一種情感交流,借此來提高學生的心理感知能力。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讓音樂喚起學生的對應情感,然后學生再把這種情感反饋給作品,達到與作品的情感交流,形成通感。音樂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能用音樂要素來表達主體的感情和觀點,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自我認知能力,還能提高其對他人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音樂是對情感進行表達的一門藝術,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自我情緒的調控。音樂對人類的情緒有著不小的影響,它可以改善情緒、調和意識、凈化感。比如現今比較流行的“音樂保健療法”就證明了音樂能讓人的情緒平緩,可以讓身心放松下來。
五、結語
總之,不能只把音樂作為一項娛樂,一個藝術特長,而要發揮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把它作為終身教育的一個內容。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僅要傳遞知識,還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自身素質的提高音樂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要發揮音樂教育中對德育、審美教育、綜合文化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要積極地在音樂教育中提升學生的情商,通過長期的音樂熏陶,使學生的性情平和淡然,思想意識積極向善,讓其思維方式是樂觀向上的,讓其一生都能得益于音樂教育的成果,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高雅的審美情趣。音樂教育以育人為根本目的,它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審美能力的培養、文化知識的學習、情商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為此,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發揮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讓音樂給現今浮躁生活中的我們一片心靈的凈土,讓音樂給面對困難的我們戰勝困難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吳躍躍.新版音樂教學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5.
[2]白美劍.淺談中職音樂教學[J].網絡財富,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