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盈
【摘 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語文如何實施有效預習,旨在重視預習,加強預習的有效性,讓預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進而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便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性 預習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看到這樣一組數據不免有些悲哀和難過,促使我不斷反思著自己的語文教學。學生不喜歡語文課堂的原因:首先是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沒有信心,其次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學生預習是學生課前的一種自主認知的活動,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課文先進行了解、質疑、思考的過程,是課堂教學之前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而預習能力的培養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把引導學生課前預習作為改變語文教學現狀的首要環節。
一、學會預習,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預習是為了學習新知識而做的準備。如果學生在老師講課之前能自學新課的內容,就會對教師要講的課有了初步的了解,就會提高聽課的質量。我們知道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得反復備課、朗讀課文、鉆研教材等等,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老師也是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學生,要學好語文這門學科,課前預習很重要。然而很多學生忽視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繪聲繪色,生動感人,他們在臺下卻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沒有真正掌握正確預習的方法,所以我們教師有必要就如何進行語文課前預習在方法上加以指導。必須將其落實到實處,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好方法。教師如果預習抓得好,學生就學得主動,課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預習抓得不好,就會學得被動,課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課前預習的重要性。但是,預習到哪個度?哪樣才有效?是我們要思考的。小學生的作業每天都要落實到位,從小養成學習的好習慣,預習更是不能置之度外。只布置預習作業,不檢查,促進不了學生的進步,教師應在上課之前檢查學生預習的書面情況,在課堂中通過提問或抽查的形式檢查學生在預習時是否真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是否已經解決了問題,對在預習中通過仔細思考提出問題的學生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對預習效果不明顯的同學,應積極鼓勵,不應打消他們預習的積極性。
三、預習要求的一貫性、連貫性
當學生在結合預習作業預習課文之后,作為教師,要及時予以反饋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還存在哪些問題,從而結合教材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時調整教學思路,生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同時還要運用激勵機制,好的予以表揚,敷衍的予以糾正,從而使這種正向的驅動力得以發展,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師生在長期的共同學習實踐中不斷養成的。因此,教師在有效指導學生預習過程中,預習的思路及方法要有延續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學會欣賞、理解、評價文本,學會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掃除基本的閱讀障礙,提出自己的探究,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也使學生主動地聽課,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合作預習,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
課堂上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提倡互學互幫,互相督促。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語文活動課,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經驗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學習方法。聽聽別人的學習經驗,達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形成自學的風氣。合作預習一方面指對于一些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疑問,學生之間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針對一些有深度、有難度的課文,如節選的古典名著,學生們可小組合作分工,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預習方式,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共同完成預習任務。合作式預習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要老師能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的指導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良好預習習慣便能養成,自學能力也隨之發展。“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深入預習,學會質疑問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提示問題和課后思考練習的具體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時,一定要根據這些具體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預習。帶著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去認真地讀課文,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課后的思考與練習對預習也很有幫助。思考題往往體現了作者的思路、課文的重難點。預習時,看看并想想這些題目,可以幫助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難點。練習題則側重詞句段的訓練,富有啟發性。預習完課文試著口頭做一做,可檢查預習的效果。俗話說:“不會提問的學生就是不會學習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讀思考,提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的見解。這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具體體現,這一步預習完成得好,可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奠定基礎,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約了時間,使自主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進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心中有數。這樣就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于理解的知識上,而增強了聽課的目標性。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上課創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
總之,課前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項學用相結合,溫故知新的實踐性工作,既需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專注性,也需要老師的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預習策略和標準,所以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要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按照老師預習的要求來預習,長期堅持下去,在潛移默化中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受益終生。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預習的標準要有針對性、系統性和層次性,讓學生明白預習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效果,改掉以前那種預習不明確的壞習慣。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不僅給以后學習語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對以后寫作的分析能力提供了幫助,從而不斷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郭銀娣.注重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東方青年教師,2011(4).
[2]李煥新;淺析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方法[J];新課程(教研版);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