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玉
【摘 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中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數學發展的動力不僅要從歷史的角度考量,更要從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中去尋找。構建生活課堂正好解決了數學價值的取向問題,為數學課堂增添了活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設 生活經驗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所說:“數學來源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學習材料的感受和興趣。新課程特別倡導用具體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捕捉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銜接點,創設生活情景,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源、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理解和感受數學知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我出示了“古井貢酒”、“五糧液”“青島啤酒”“紅酒”等幾種本地常見的酒,然后問學生:“喝哪種酒容易醉?”許多同學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答到:“喝五糧液酒容易醉。”這時,一位同學提出:“為什么喝這種酒容易醉?”這位同學的問題激發了全體學生的探索欲望,個個情緒高漲,積極思考、交流,最后發現了酒精度(百分數)這個數學問題,為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百分數的意義打下良好的開端。這樣,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的大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探索數學問題,有利于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產生好奇心,躍躍欲試,積極探索;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問題自己提,規律自己找。
二、激活生活經驗,促進有效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來自于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保證了學生對探究內容的理解程度,為進一步建構知識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尋找每個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形,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讓這些經驗成為溝通實際問題和數學含義的橋梁和思維杠桿的作用。
例如在教新教材“位置”一課時,原教材的例題是通過一副主題圖來認識前后左右,而我在教學時,則選用學生自己的教室作例子。
師:小朋友們看,這是老師拍下的我們班教室的座位,誰能夠從照片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在這里。
生2:這是我的座位。 ……
師: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嗎?
生1:我是從右往左數第四行,從前往后數第五排。
生2:我是最后一排第一個。……
師:你能數數一共有幾行?每行有多少人嗎?
生1:一共有8行,每組有8人。
師:誰能告訴小朋友我們班的“體育班長”坐在第幾行第幾個座位?
生1:從左往右第一行,從前往后第二個。
生2:從右往左第八行,從后往前第五個。
用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引入數學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既輕松又愉快,積極主動性發揮到極致,學習熱忱非常高漲,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同在。
三、設計生活習題,體驗數學價值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倡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讓學生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給學生提供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做到學以致用。選擇和設計富有現實意義的、來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數學價值和探索性的習題,讓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更加有趣,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真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例如:在學完“最大公約數”后,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用方磚鋪教室地面的方案:教室長是7.5米,寬是6.5米,用下面哪種規格的方磚鋪地可以不用切割,(30cm×30cm、60cm×60cm、80cm×80cm)。經過小組研究計算后,得出:用60cm×60cm可以全部都用整個的方磚。在匯報各自的想法時發現,部分同學就巧妙的運用了本節所學的“最大公約數”的知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真切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認識和解決生活和工作問題的有力武器;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決心。
四、走進生活課堂,提高運用能力
當前數學教育家提倡一個重要觀點——做數學。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正如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所說:“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因此,我們還必須鼓勵學生 走進生活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做數學”,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提高。
總之,數學教學一定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僅“學會”數學,而且“會學”數學,“愛學”數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構建生活課堂,讓數學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數學與課本數學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價值,逐步把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常識數學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