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來義
【摘 要】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通過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 學習交流
一、小組學習的基本形式
1.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為了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在小組中注意各層次學生的優化組合,以利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要使合作學習更加有效。合作學習不但要發揮組內每個人的作用,還要發揮集體的作用,在學生已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結論之前組織討論。
2.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很快掌握了新知識,有的學生一知半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練習,讓每個學生發表見解,相互啟迪,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開展合作練習的初始階段,學生討論的合作意識可能不強,這時教師可以加強指導,并安排特定的時間,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合作練習的意識。
3.合作評價,認真傾聽
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對學生的學習作出評價,以便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況,及時改正錯誤。在合作評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因為必須認真傾聽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通過對比分析,找出了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鍛煉了思維,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二、小組學習的具體操作
1.結合生活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學生樂于接受。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事件之中,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明確學習任務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學習的時效性。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通過實驗我們認識到,要達到最佳的教學目標,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與交流學習,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在數學課堂合作與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變為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是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導演”。因此,我在學生合作與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有時也根據學習任務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當引導者。這時,教師需要觀察小組的活動情況,包括學生個人的參與情況,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情況;需要深入到小組中,了解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他們的解法,及時發現他們的失誤,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矯正,并能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第二,合作交流小組的成員的搭配應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能力、性別、興趣愛好、家庭背景進行。我班4人一組,盡量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能夠相互取長補短,使組內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組建好的合作交流學習小組間力求均衡,無明顯差異,重視小組長的培養。學習要優秀,責任心要強,并能管住自己,而且樂于助人,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有一定的組織能力。作為引導者,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小組合作推導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合作建議:(1)想與三角形有關的那些圖形。(2)用多種方法驗證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3)思考公式推導過程對我們的啟發。對特定的教學內容,可以適當指導思路和方法,如教學“我們認識的數”,教學“抓花生米”這一環節時,教師應講清合作交流要求:1.每組先派一名學生抓花生米;2.抓花生米時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盡可能多抓;3.再小組內猜一猜,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4.討論:抓一把花生米與抓一把糖果的粒數哪個多?為什么?這樣把合作交流的步驟交代清楚,小組學習就能有條不紊地展開。
第三,合作交流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交往能力。同學之間互相啟發,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吸收營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桌上眾多的學具中找出長方體,然后分組討論,“觀察這些長方體,你能發現什么?”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經過討論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的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等……教師對他們的發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這樣的學習探索中,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四,我們的評價應注重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應圍繞著學生如何提問,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解決問題等進行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如:五年級梯形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在新課開始,讓學生猜一猜怎樣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有的說:“轉化成三角形。”有的說:“轉化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各有見解。這時又追問:“你們是怎樣想到的?”學生回答:“我們想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推導的過程中,就是先把他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所以我們想到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也許也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對于學生的回答,我給予肯定:“真棒,你們會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大膽的假設,這是學會數學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和導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