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潤花 李珊珊



[摘要]文章首先論述了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內涵,提出高職院校培養的創新創業人才應具備創業能力、社會認知、創業取向和自主發展能力四大核心素養。然后指出了高職院校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從強化管理、理實結合和因材施教等方面加以綜合考量,制定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高職學生 創新創業核心素養 效能
[作者簡介]肖潤花(1979-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李珊珊(1984- ),女,江西上饒人,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江西 南昌 3301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Y17225)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0-0071-05
一、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內涵
創新創業核心素養是指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職業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003年,美國建立了創業教育聯盟,并在2004年6月頒布了創業教育的國家內容標準,簡稱CEE。CEE認為“創業精神是一個終生的學習過程”,這個學習過程包括認知能力、創新意識、文化學習、創業實踐、創業發展5個階段。除美國外,歐盟也有一套創業標準。國外這些創業標準明確規范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特質內涵與時閾要求,為研究我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內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與借鑒。
2016年,由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牽頭組織的“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項目組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這為我國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具有普適性意義,為高職院校構建創新創業核心素養體系奠定了學理基礎,對培育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高職教育是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因此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具有獨特的內涵與特質。高職院校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高職院校學生整體文化知識基礎偏低,學習動力不強,但比普通高校學生更活躍,更樂于實踐,這為自主創業提供了基礎。因此,應根據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揚長避短,引導學生通過創新創業來實現自己的生涯規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高職院校旨在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辦學宗旨與學生特質具有密切相關性。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要“提升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能力”,要求高職院校有效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作為創新創業人才,首先,需要豐富的知識、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創新能力作基礎;其次,需要對社會經濟發展有敏銳的洞察力,形成初步的創新創業認知與取向;最后,需要具備自主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培養的創新創業人才應具備創業能力、社會認知、創業取向和自主發展能力等4大核心素養。這4大核心素養又涵蓋9項結構要素和40個元素因子,如右表所示。
二、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效能
創新創業核心素養作為一種具有宏觀指導性質的素養結構,關注學生不同素養的協調發展。圖1中,4大核心素養、9項結構要素和40個元素因子,猶如雞蛋的蛋黃、蛋白和蛋殼,由內而外合成一體,凝聚成創新創業核心素養體系,涵蓋了高職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應具有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1.創業能力。創新創業必須具備堅實的知識基礎和相應的能力,這是創新創業的前提。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應當讓學生學習創業知識,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財務知識、法律知識、經營管理知識、社會交往知識等。除此以外,學生還必須具備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吸收能力、判斷能力、批判精神、動態能力、開拓能力等元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畢業后敢于創新創業,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另外,因為創新創業有成功也有失敗,所以還必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他們具有較好的意志力、冒險精神、抗挫折力、責任感、進取心,從而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敢作敢為、遇事不慌。目前,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十分重視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堅持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旨在讓學生掌握創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這是十分必要和恰當的。
2.社會認知。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們從事任何一項工作,只有先了解所做工作的現狀及要求,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國家創新創業政策,以及了解所屬專業、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對市場有一定的認知;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所處生活環境,充分利用資源,分析判斷,發現商機,抓住機遇,設計項目。只有具備這樣的素養,學生才能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密切關注相關行業和市場行情,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知道應該從哪個方向去尋找項目,明確創什么業、如何創業,這對學生確立創新創業取向和減少創新創業失敗的概率大有裨益。然而,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疏于對這方面的關注,不重視培養學生對行業企業發展動態的調查、分析、判斷等能力。
3.創業取向。實踐證明,選擇一個好的創業項目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則事倍功半。因此,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結構中很重要的要素是能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根據已有的條件激發合宜的創業動機,形成科學的創新理念,構建清晰的創業思路,善于選擇可行性創業項目。學生還需具有對項目進行科學論證、設計的能力,以及開展項目洽談活動的能力,以保證創新創業項目能夠進入正常運行階段。因此,創業取向是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關鍵因素。
4.自主發展能力。自主發展能力是保持創新創業項目穩定運行與擴大發展的一種管理能力。目前,不少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比較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而往往忽略學生創新創業后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自主發展能力對學生創業項目的后續壯大和做大做強十分重要,是學生終身創新創業成功的有力保證。當學生創新創業取得初步成功時,必然希望能夠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具有長遠的眼光和發展企業的能力。因此,必須把自主發展能力作為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內容。
總之,4大核心素養互相聯系、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既在學生創新創業的不同階段、情境中各有側重,又在學生創新創業全程形成合力,為學生創新創業成功提供基本的保證。
三、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
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是指高職院校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路徑和教育策略對在校學生創新創業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進行培養和提升的實踐與實訓。
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與高職院校的培育理念、管理體制、文化氛圍、課程體系、培育模式、教學方法、師資水平、評價機制等各個方面緊密相連。高職院校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從強化管理、理實結合和因材施教等方面加以綜合考量,制定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的優化策略(如74頁圖2所示)。
1.強化管理。第一,樹立長效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高職院校要轉變觀念,從以往注重培養學生在校時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拓展到立足于學生終身創新創業的視閾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高職院校不能只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創業活動,而必須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出發,立足于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真正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第二,強化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高職院校要設立專門的創新創業組織管理機構。有條件的高職院校要成立創業學院,對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予以整體規劃、項目設計和宏觀管理,以提升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與研究的水平。第三,優化創新創業支持保障體系。高職院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置于為新時代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創新創業人才的高度來重視,健全創新創業管理體制,建設創新創業孵化中心,重視理論知識教育與創新創業實踐的有機結合,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支持,從制度、機制、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為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提供保障。第四,形成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加強對創新創業的宣傳,在校園創設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還可聘請行業企業的創業成功人士、優秀的創業畢業生來校“傳經送寶”,使師生對培育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具有高度的認同,從而學有榜樣、創有方向。第五,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機制。高職院校要建立科學的、全程的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水平評價機制。評價內容既要關注學生外顯的知識水平,也要重視學生的品德、情感和意志。要把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成果、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的成績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
2.理實結合。高職院校應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場所等方面多進行研究,努力構建基于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理實一體培養體系。
第一,構建專門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融的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課程體系。高職院校各專業課程從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出發,既要設置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讓學生掌握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也要立足于創新創業,重構教學內容,設計模擬性和仿真性創新創業課題,指導學生開展模擬性創新創業實踐研討活動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訓練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總之,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應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始終受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熏陶。
第二,創新創業教育與工學結合緊密結合。高職院校實行校企合作模式培養人才,根據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專業特點,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各專業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活動之中,積極引導學生在企業見習、頂崗實習過程中對所屬行業開展調研活動,熟悉企業的生產環節和行情,了解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趨勢,使學生對未來的創新創業項目有一定的認知與領悟,增強創新創業的意識和信心,從而為未來的創新創業和創業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教學實踐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齊頭并進。高職院校要為學生模擬創新創業活動營造實踐環境,優化創新創業活動條件,讓各個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成為創新創業的實踐場所。建立專門用于學生創新創業的孵化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創新創業模擬教學活動和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活動;開展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社團活動,以及校、省、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從而在校園內形成教學實踐與創新創業活動并舉的格局,促進學生專業技能與創新創業能力的共同提高。
第四,專兼職創新創業教師團隊施教。高職院校多數教師未從事過創新創業實際活動,因此,學校要重視創新創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使教師積累實際的創新創業經驗。同時,聘請創新創業專家和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學校的創新創業兼職教師,組建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雙師型”教師團隊。引入創新創業項目,開展項目導向教學、任務驅動型教學和案例教學,實行“教學做”一體化,從而對學生予以切實的創新創業指導,使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因材施教。第一,因類施教。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要根據高職院校的不同類型、同一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生、同一年級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因類施教。各高職院校要結合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內涵,根據學科類別和學生水平,選擇針對性、適應性和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方案和措施,選取個性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孵化項目,從而切實提升不同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核心能力。
第二,因序施教。高職院校各個專業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要有序進行。一年級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二年級結合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程的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提升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和創業取向;三年級結合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如圖3所示)。
圖3表明,通過認知和實踐的交替作用、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培養,高職院校形成循序漸進的有序培育機制,為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因人施教。高職院校各個班級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組成各種類型的創新創業學習小組或實踐團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來培育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由于學生素養參差不齊,宜因人施教。對創新創業素質較低的學生以就業指導為主,重點進行創新創業基礎知識教育和就業教育,培養其形成創新意識;對創新創業素質處于中等程度的學生,引導他們樹立創業理念,參與創業活動,從而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對創新創業素質較高的學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大賽,強化他們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鼓勵他們根據自身條件和所學專業進行創新創業實踐。
[參考文獻]
趙本綱.基于素質教育的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以長沙部分高職院校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