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小學品德課堂逐漸將教學重心轉向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核心素養上。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熱愛生活的品質和學會做人的道理,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激趣,使學生在學習中充滿熱情和動力。本文將針對核心素養下品德課堂的激趣進行分析,從課堂導入、學生心理、實際生活和實踐活動四個方面談談激趣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 核心素養 激趣策略
小學階段的品德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做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在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的興趣尤其是小學生的興趣具有多樣性,只有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使品德課教學有效性提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前半節課的注意力和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當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在開始教學前瞬間抓住學生的心,獲得良好的開端。教師可以采取故事導入法、案例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或問題導入法等等,不同的導入方法適應于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問題導入法為例,在《我就是我》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情況進行了解,針對學情精心設計問題,比如: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有什么特長?你喜歡什么?你有做過令自己自豪的事情嗎?……等等。通過教學,要讓學生從外貌、愛好、特長、思維等方面了解一個獨特的自我,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知道自己的身體和外貌特點有些會隨成長改變而有些不會,能客觀認識自己;初步了解身體的健康與自己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應對自己負責,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喜歡自己,欣賞自己,從而能夠悅納自己。這樣的課堂提問能夠有效地活躍氣氛,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認識,真正的喜歡上自己,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熱愛生活,關心他人,促進學生道德修養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抓住學生心理,激發學生興趣
在品德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在教學中抓住學生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品德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游戲、好奇心強、好勝心強等心理特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使學生有表現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求知欲和表現欲獲得了滿足,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如果我是他》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這樣設計:
1.情境導入,引發“換位”
指導學生進行游戲情境創設,在游戲中與其他小伙伴們合作競爭,獲得體驗,同時假裝出現一些矛盾,由教師進行評論,促進學生的換位體驗,引出話題。
2.聯系生活,體驗“換位”
第一,交流發現:身邊的人最近有哪些不順心的事情? 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同學、家長入手,了解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心的事情,讓學生學會關注身邊的人。
第二,典型剖析,體驗換位思考帶來的快樂。 選取有針對性的典型案例,引領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換個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重要性。
三、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品德課堂中,教師往往采取單一的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只感受到品德學科的理論性和知識性,逐漸感到無聊和厭煩。實際上品德課是一門來自于生活的學科,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懂得品德課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并結合社會現實生活分析問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學生在結合生活實際學習之后,能夠使用理論指導自己在生活中的行為,又能將生活中的經驗進行總結,上升到理論高度,促進個人進步和發展。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在學習過程中十分依賴形象思維,一些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理論知識對于他們來講理解困難,不利于學生學習和進步。由此可見,教師應當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面對生活中新鮮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小學生現在有條件接觸大量的社會信息,他們對豐富多彩的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科學生活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目前很多小學生都會對社會新聞表現出濃郁的興趣和關注。但是由于缺乏引導,學生往往只是看熱鬧而已,缺乏使用品德課本上的只是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和經驗。因此,品德教師應當改善教學方式,從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受到鮮活的案例,通過案例學習品德知識理論,通過這些理論分析社會新近發生的新聞。教師要以社會實際為切入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完美切合,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了解到品德知識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是品德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讓小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促進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品德課堂教學固然是知識傳授的主陣地,但是教師也要發揮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通過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表演等形式,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知,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和習慣,講文明懂禮貌,促進學生的發展。
比如在進行《禮儀展風采》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天安門國旗班升旗儀式的相關影視資料,了解到禮儀在國家中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潛意識的萌發出講禮儀的興趣,自發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站、坐、行都有自己的良好風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班級禮儀競賽,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掌握禮儀的要求和標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總結
總而言之,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論結合實際,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在實踐過程中,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應當圍繞教材內容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結合使用,使學生明白品德學科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熱愛生活,激發學生的品德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實現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陽慕伶. 小學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閆曉萍. 小學品德教育方法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陳孫義.試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