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楨
【摘 要】討論法是教師圍繞教材知識給出一個主題,學生經過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觀點闡述、相互交流的一種教學、學習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這種方法很常見,本文論述了討論法的優缺點和討論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在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得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創造民主的討論氣氛、教師在討論過程的有效指導以及將討論法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終身學習能力是教師應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討論法 中學語文教學 高效課堂
一、討論法的內涵
追本溯源,人類語言的產生就意味著討論的產生,將討論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最早是在隨著教育的產生而出現,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將討論法稱作“產婆術”,也稱“蘇格拉底法”,將教師視為知識的接生婆,師生以討論、雄辯的方式來得出真理。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論語》,記載了孔子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溝通交流以及啟發的方式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對比中外,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啟發式討論教學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都體現了討論教學法的教育理念,可以得出,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很重視討論的教學方法,他們將在討論中啟發學生探索真理的教學方法視為教育的重要途徑。
當今,討論法又重新回到有效教學的視野之中。《辭?!穼Α坝懻摗钡慕忉屖恰疤接憣ぞ?,議論得失?!薄冬F代漢語大詞典》對“討論”的定義是“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1990年出版的《教法大全》中是“討論式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自講,以討論為主的一種教法”。在《教育學基礎》中一討論法教學是“作為課堂教學中對話策略的一種手段,是有效的課堂交流的形式,是實現民主課堂的方法與技巧?!?/p>
本文所講的討論法是指教師圍繞教材知識給出的一個主題,學生經過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觀點闡述相互交流的一種教學、學習方法。討論法是秉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傳統的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轉變為主動開拓思維、獲得知識的學習方式,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輕松愉悅的體驗學習的樂趣。
二、討論法在教學實踐中的優缺點
討論法作為新課改極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優點在于:一方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討論法的使用正是將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到極致。討論法是由學生獨立參與思考探究的學習活動,在討論前要求學生認真搜集資料,查閱參考書,這可以養成學生遇到問題積極尋求解決的良好習慣,在搜集資料中判斷哪些資料有價值,經過思考、提煉將資料整合以便在課堂上與同學、老師討論分析,這可以使學生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建構自己的思維方式。課堂中的討論雖然占用時間較久,但學生通過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是對搜集資料知識的一種鞏固和新的理解,在討論中與持其他觀點的切磋,和補充別人的觀點,都是對知識進行重復理解和重新建構,相比之下,比教師以講課的方式給學生傳授知識更有實際效果,學生更影響深刻。另一方面,利于學生活躍思維,增強想象力。討論法是以爭論和平等對話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人思維高度集中,通過體驗差異到接受新視角的角逐過程,學生的思維也不斷求新,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學生尊重差異,思想上相互碰撞,觀念上推陳出新,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雖然討論法有許多優點,可也有其短處:討論容易流于形式,學生課前沒有準備,討論也是表面熱鬧,純屬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效率,學生也將討論作為一種休息的活動。在教師水平局限的情況下,在討論過程中不及時指導,容易偏離主題,毫無重點,出現秩序混亂的情況。
三、討論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1.在中學語文課堂使用討論法是語文課程本身的需要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語文教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由固定的公式、定理組成,語文有豐富的人文性,講究情感態度的體驗和共鳴,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對于同一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見解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情感認知都是不同的。進入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理解,此階段的學生從心理上是渴望表達、交流的,由于目前學生在應試教育下注重考試,普遍存在沒有時間與父母、老師、同學交流,語言表達障礙非常嚴重。對于語文課堂,也許學生很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主見,可教師經常將課堂變為自己的一言堂,只是為考試做準備,只提倡一種正確答案,學生被強調死記硬背,逐漸也沒有了發表意見的興趣,這很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語文特殊的教學形式也為討論法的采用提供了契機,討論問題成為師生、生生之間一個相互學習、共同完善的良好平臺,從討論中迸發思維的火花,提高自己理解知識的能力。
2.討論法體現了全新的語文高效課堂理念
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高效課堂遵循“學生思維在先”的原則。當前,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不斷推進,高效課堂理念的推廣,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就教學方式而言,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成為主旋律,討論法注重學生思維在先,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備課,因而很受教師們的青睞。語文本是一種感性教育,傳統的語文課堂一味的將生硬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對其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討論法的運用讓教師和學生成為一種學習的共同體,在課堂對于知識的探討是一種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一種感受溫暖和愛的體驗,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上課的興趣和積極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與討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通過組織討論活動達到課堂的高效教學目標。
四、討論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營造一種民主的討論氛圍
討論法蘊含了對人的尊重和師生平等的思想,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師教學的基本模式是“教師教——學生記”,灌輸式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討論法打破了教師的一言堂,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表達,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當今的高效課堂也強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知識,將課堂由教師主導變為學生主動,教師在整個課堂中是以組織者、引導者得身份出現,亦或學生學習討論的合作者,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引導學生活躍地參與道課堂中。從本質上講,討論法是一種平等對話的方式,前提是在人格平等的狀態下對話者進行溝通,否則對話無從談起。但許多討論不乏過于形式,中國教師習慣于用講授法傳遞知識,強調老師在知識方面的絕對權威性,學生必須敬畏老師,一切聽老師的講解。因此,討論法雖然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使用很普遍,回答問題的總是少數幾位同學,大多數同學由于害怕老師批評不愿意發表意見,老師也由于課堂時間的原因早早總結了事,說出教材輔助書上很“官方”的知識理解,這嚴重違背了使用討論法的初衷,更達不到想要的教學目的。教師應該帶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去,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心理動態,給膽怯的學生發言的機會,不隨意打斷學生發言,努力營造一個民主的討論氣氛,當學生意識到教師把自己視為平等對話者,學生才敢于放松恐懼的心理,積極參與到討論中。
2.教師要在討論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引導
教師是教育之魂,語文教師更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要素,在教育教學中,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專業人員,應具備應有的專業素養。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體現在知識儲備、教學技能和專業情意這三個方面,在實踐教學中,“博觀約取”是對語文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指的是語文教師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在教學實踐中在厚積的知識儲備之上準確的把握教材、處理教材、講解教材;教學技能即教學智慧,教師知識的擁有并不代表擁有教學智慧,真正的教學智慧在于引導,成功的語文教學在于給予學生充分的發言自由和足夠的交流機會,學生才能真正融入這堂課,才能對這門課程感興趣,才能真正在分析、探討、研究中得到知識的理解和升華,在此過程中,專業情意也在引導的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名專業素養卓越的教師對討論法正確、合理的使用和有效指導是達到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首先,教師應認真備課,確定好討論主題。教師對討論法的采用應結合教材綜合考慮,為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有的放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主題的選擇很重要,需要教師在課前應精心挑選有價值的內容進行討論,討論主題設計的是否有價值,是討論能否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除了自己對課本的深刻掌握,教師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主題,根據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學生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另外一種是經過教師指導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發展水平,教學必須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并走在兒童前面,把握好最近發展區,合理的為學生設定一個學習目標,讓學生通過討論去探索、獲得知識,從而更好的完成所定目標。再者,組織討論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確定適合討論的形式。一般討論是四人一個小組,也可以是全班全體人員自由發言的討論。討論是一個互動性的過程,不僅是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也應積極地互動,在討論遇到瓶頸時或學生意見發生沖突時,學生思維轉換能力畢竟有限,很容易造成冷場的局面,教師作為一個把舵者,在討論過程中的調控必不可少,教師應適時合理的給予一定的點撥指導使討論進行下去并給予及時總結,在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出現明顯的偏差時或者對知識的把握存在了問題,教師應及時糾正,將發現的問題解決,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
3.將討論法內化學生的一種終身學習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富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么學習的人。”討論法的核心在于積極與別人交流自己的觀點,不僅可以增強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高人思考分析的能力和面對質疑的反應能力。在教學中,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將授受性的教學轉變為互動性的教學,討論法巧妙的使用,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逐步提高。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思維的引路人,教育的目的旨在使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利用討論法的最終目的在于討論法不僅可以再課堂上進行,在課堂下學生也可以把討論內化為一種學習的方式,就一個不懂的問題與他人進行探討研究,主動去學習知識,弄懂知識,知識自然會內化于心。在終身學習理念下,這種通過討論主動學習的能力不僅在學校教育階段需要,從長遠來看,對人的一生能力的影響也意義甚大。
參考文獻
[1]孫沖.走向高效語文課堂教學五環節[J]中國教育學刊,2011(9)..
[2]邊慧.新課程的“討論法”教學功能與策略新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余昱.“有用 ”與 “高效 ”—— 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4).
[4]藍媛.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堂討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5]羅斌.高校無領導小組討論教學法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6]梁中賢.討論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J].中國高教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