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劍虹
摘要:在大數據、“互聯網+”熱度持續增長、發展態勢愈加強勁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互聯網思維的形成是其持續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提升思政工作實效的時代要求。當前,輔導員互聯網思維的形成標準應體現在形成互聯網思維理念、踐行互聯網工作路徑、提升輔導員互聯網工作效果等方面,還應從制度保障、教育機制、評價機制三個方面來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輔導員互聯網思維的培育體系。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互聯網思維 形成標準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009-02
一、輔導員互聯網思維形成的主要意義
互聯網思維的內涵主要是指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方法、規則、機會、精神、價值來工作、生活、思考、創新的思維方式。[1] 而于高校輔導員而言,互聯網思維的形成則更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也是新時期被賦予的時代要求。
第一,是高校輔導員持續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專業發展于輔導員而言是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研究型、反思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高校輔導員互聯網思維形成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教育理念、教育知識、教育技能、人格素養、科研能力五個方面。首先,教育理念作為專業發展的靈魂,融入互聯網思維可以提升輔導員對待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深刻理解,促進輔導員專業發展內在本質的轉化與滲透。其次,教育知識作為輔導員專業發展的基點,互聯網思維可以與時俱進地更新輔導員各方面的知識,為其提供更為科學和有效的問題解決措施。再者,教育技能是輔導員專業發展的助推器,在互聯網思維下,其組織協調、人際溝通、問題解決、內部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發生一定積極的轉變。再有,人格素養是輔導員專業發展的旗幟,互聯網思維會推動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的優化,提高后期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認同感和支持度。最后,科研能力是輔導員專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提升自身發現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專家型輔導員。
第二,符合新時期提升思政工作實效的時代要求。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可謂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面臨著來自管理模式、師生關系、工作環境等方面的挑戰,另一方面,在新時期,互聯網思維的形成為其提升思政工作實效帶來了較多的機遇。首先,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為輔導員獲取學生各類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也變得更為便捷。其次,互聯網思維也對輔導員工作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比如輔導員通常工作繁重,互聯網可促使輔導員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發生相應的轉變和發展,改變了以往層級化管理的模式,更注重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平等互動性。最后,互聯網思維對輔導員影響的不斷加大,也促使各輔導員之間形成團隊共同體,相互之間可以改變原來各自獨立、各為其政的狀態,為非科班出身的輔導員提供了一個可以共同探討交流的機會和途徑,大大提高了其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二、輔導員互聯網思維的形成標準
第一,形成互聯網思維理念。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提升能力以達到新時代的要求已成為當今各高校輔導員首要考慮的問題。基于此,當務之急就是形成互聯網思維的發展理念。其中,用戶思維理念是基點,用戶思維即指把“用戶中心”的工作理念貫穿在價值鏈的全過程,即要求高校輔導員樹立“學生中心”理念,切實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極致思維理念是追求,2014 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對高校輔導員提出了9項職業能力標準,并要求其在此基礎上選擇1~2項能力掌握嫻熟、做到極致;迭代思維理念是有效方式,迭代思維是一種主張在不斷試錯中持續完善、循序漸進的思維模式,輔導員應將極致思維作為職業追求,樹立極致思維理念,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突出自身職業特色;大數據思維理念是創新模式,是新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資源與競爭力,輔導員要充分學習、熟練掌握大數據工具,使其積極地為自己的日常工作服務;平臺思維理念是新常態,輔導員應充分運用各種網絡平臺建立與學生生活、學習、情感等全方位的溝通交流渠道。
第二,踐行互聯網工作路徑。樹立互聯網思維已是應有之義,那么輔導員如何踐行互聯網思維的工作路徑則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應走進學生世界,了解學生動態。一方面,輔導員要宏觀把握當代大學生整體特征和其發展動態。準確了解在多元文化思潮、復雜社會環境、豐裕物資等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三觀以及消費習慣、社會交往等特征,以便在具體操作時更好地把握工作尺度。另一方面,輔導員要時時關注學生的微觀動向和個體行為特征。在了解普遍性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特殊性,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動態。這要求輔導員要經常通過面面交流(談心、團輔、班會等)、線線交流(電話、班干部、室友等)、平臺交流(微信、QQ、微博等)等形式來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刻關注學生的所做所為以及其內在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其次,運用互聯網工具,創新學生交流平臺。輔導員要在平臺意識理念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平臺搭建與學生的多方面多維度互動平臺。具體而言,輔導員要積極通過互聯網工具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掌控,將學生的各種需求推送到領導、后勤、社區、公安局等部門,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解決自身問題。這一方面減輕了輔導員的負擔,使其不再機械地、傳統式地收集資料,聯絡各相關部門,傳達部門意見來處理學生事宜。另一方面也摒棄了“學生—輔導員—部門—輔導員—學生”的傳統事務處理模式,轉而革新為專業人員針對具體事件為當事人處理問題的簡單模式。
第三,提升互聯網工作效果。目前,工作內容雜多,工作環境復雜化等因素直接致使輔導員疲于應差、無法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各項工作。因此,提高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熟絡互聯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應融入互聯網工作環境,輔導員要熟悉信息傳播技術,尤其是要學會使用新的社交媒體,養成良好的新媒介使用習慣、要主動創建網絡平臺和網絡社群,使自己成為社交網絡平臺的活躍用戶。另一方面,應掌握互聯網操作方法,適應互聯網工作模式。輔導員在加強網絡辦公能力的同時還要掌握網絡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的基本規律、基本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線上的信息掌控能力、信息調控疏導能力、學生管理干預能力。此外,還應適應大數據、平臺等思維的運作模式,并將其與學生工作相結合,創新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縮小工作對象范圍、縮短工作時間,使工作更有針對性、更便捷地開展。其次,提高互聯網工作要求,落實工作質量。一方面,摒棄過去的應急導向,將工作理念轉變為前瞻導向。輔導員應利用互聯網技術,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強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前瞻教育、服務與管理,從而將社會主流價值以最優化的方式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確保大學生健康和諧發展。另一方面,優化社會資源分配,做好學校與學生溝通紐帶。輔導員除了是一位教育者、協調者,更是學生在校最親近的角色之一。社會每年劃分到高校的資源有限,如何將這些資源公平、切實地分配到學生是輔導員必修的硬功夫。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掌握學生生活數據,準確研判學生實情,公平、公開地分配社會資源。
三、“互聯網+”背景下輔導員互聯網思維培育的路徑
第一,全方位搭建制度保障機制。目前,互聯網思維的形成,不僅需要教師自我踐行還需要施以適當的制度保障才能予以實現。從國家層面來看,早在2006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時,就已突顯培育輔導員互聯網意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2014年教育部更是印發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從初、中、高三個職業能力等級,對高校輔導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縱觀全局,關于培育輔導員的互聯網思維和規范輔導員互聯網思維的制度較少且不夠深入。基于此,國家與教育行政部門應結合互聯網特點建立具體的規范要求、資金保障、幫扶機制等制度體系。從學校層面來看,高校是輔導員專業發展的孵化器也是其施展能力的廣闊天地,其直接決定輔導員互聯網工作能力的發展水平。因此,高校應重視自身對輔導員成長的培育作用,加大互聯網思維評價標準比重,完善優秀輔導員評比制度;建立輔導員交流沙龍、輔導員網絡專題培訓制度等。通過建立完善相應規章制度來保障輔導員各項權益,使其能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工作。
第二,深層次改革創新教育機制。教育機制是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對培育輔導員的互聯網思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宏觀教育機制上來看,社會各界應營造一個良好有序的互聯網工作環境,聯動各方勢力,發揮企業的研發能力,積極開發更加成熟便捷的學生管理平臺,為培育輔導員的互聯網思維提供技術和環境支持。從中觀教育機制上來看,輔導員互聯網思維的形成需要政府主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制訂相應的培育計劃,出臺高校互聯網工作指導手冊,打造各級輔導員互聯網思維交流學習平臺,完善高校輔導員學習交流路徑。從微觀教育機制上來看,各高校應建立輔導員互聯網思維培育的長效機制。如提供相應知識技能的學習路徑,鼓勵輔導員參加校外培訓,并根據相關標準給予資金補助,加強人員配給,合理分配輔導員比例,使其有時間有精力完成自我提升。
第三,多維度優化落實評價機制。當前輔導員的評價機制目標較為全面,涉及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但涉及的具體考察事項則淺顯單一。互聯網時代要求輔導員具備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同時,還要求建立與時俱進的評價體系。這就要求教育部門、高校立足于當下的教育目標、社會需求及學生訴求制定針對輔導員工作績效的科學評價標準。此外,傳統考核方式主要根據輔導員個人述職情況、日常工作記錄以及業績指標進行評價。更多關注結果、關注知識,較少關注過程以及輔導員的人格特質,不利于輔導員發展改進。基于此,評價過程需要借助互聯網工具對輔導員工作進行全面深入的考量,除對輔導員工作成果進行評價之外,其工作方法和發展性成效也應作為考核指標。輔導員工作執行中是否體現互聯網思維、是否運用互聯網數據合理分配資源、是否建立學生網上交流平臺、是否公開接受學校和學生監督等指標均應納入考核體系。此外,還應建立學生、家長、同事評價與輔導員自評多維度相結合的評價體制,從而督促輔導員互聯網思維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張玉新.善用互聯網思維助推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6(21):92-95.
[2]譚紹鋒.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J]. 亞太教育,2015(9):249.
[3]馬林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與輔導員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聯網思維的視角[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7(5):49-53.
[4]朱景蓉.論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J].才智,2014(12):191.
[5]徐永波.基于”互聯網+“時代的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6(2):64-6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