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漢語閱讀能力相對較為薄弱,本文以“以寫促讀”這一嶄新視角作為切入點,從“寫在閱讀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寫在閱讀中,深化學生閱讀感知”及“寫在閱讀后,拓展學生閱讀視野”三個方面入手,圍繞優化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的新方法這一話題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閱讀能力;以寫促讀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缺乏良好的漢語使用環境,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漢語各方面的能力相對來講較為薄弱。這其中,漢語閱讀能力更是始終難以得到有效提升。針對這一情況,我在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就如何合理且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的有效發展進行了大量探索,最終發現以寫促讀不失為有效的一種方法。以下,我將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及感悟針對以寫促讀之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展開總結與歸納。
一、 寫在閱讀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只有對閱讀內容充滿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自覺且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具體的閱讀活動之中。這一規律在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我認為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具體的閱讀學習之前,可以先給出他們一些關鍵詞,并要求他們在認真審視關鍵詞的基礎上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想法,待學生對與關鍵詞相關的閱讀內容真正形成強烈的探究欲望及積極性之后,他們便會水到渠成的具備源源不斷的閱讀興趣。
如,在閱讀古詩《靜夜思》之前,我先向學生拋出了“月亮”這一關鍵詞,并鼓勵他們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自己印象中的月亮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月亮”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他們對其格外熟悉,因此“我書我心”的創作熱情格外高漲。像班上一名學生就寫道:“天上的月亮有不同的形狀,有時圓圓的,有時彎彎的,給我的感受也都不一樣。有時候看到月亮我感覺很快樂,但有時看到安安靜靜掛在天上的月亮我又感覺很孤單……”該學生以“月亮”為關鍵詞,寫出了月亮帶給自己的直觀感受,形象而真實。在給予其鼓勵之后,我對全班學生講道:“是的,不同時期的月亮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來閱讀詩人李白的經典代表作——《靜夜思》,看看月亮帶給了他什么感受……”由于已經有寫出來的文字在前,因此,學生們對《靜夜思》這一古詩的閱讀興趣得以充分激發,并迫切想追隨著我的教學節奏探尋這一古詩所蘊含的與月相關的內容。這充分證明了閱讀前的寫作活動之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積極意義。
二、 寫在閱讀中,深化學生閱讀感知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往往有著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其漢語使用頻率可謂是少之又少。這便導致其在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漢語閱讀篇章時存在著較大的難度。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教師應當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適時引導其進行較短篇幅的寫作,以其借助學生對閱讀話題的理解有效深化其閱讀感知。這是以寫促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之一。
對此,我深有感觸。如,在課外閱讀《落花生》一文中,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很難直接理解文中父親對孩子們期盼與寄予厚望的語句,針對這一情況,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為讓學生寫出自己理解中的花生形象。有的學生這樣寫道:花生的果實埋在深深的地下,而不是高高地掛在枝頭上,這說明花生身上具備低調、踏實的特征。在看到該名學生寫出的語句后,我進一步對其進行升華:“是的,花生埋在地里的果實給人低調、踏實的感受,那么,我們以后是想要成長成花生這樣有內涵的人呢?還是那種將自己的所有本領都炫耀出來,以期引起其他人注意的人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想成為像花生那樣具備踏實品格的人……”這般一來,結合之前學生自己的寫作內容以及我的積極引導,學生便能對“落花生”這一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真實含義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很好地達到了借助閱讀中的寫作任務升華學生閱讀感受的良好目的。
三、 寫在閱讀后,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正如前文所說,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接觸漢語閱讀作品的機會少之又少,由此實際情況出發,我認為我們教師在學生結束了對一篇文本的閱讀之后,可以借助恰當的寫作任務最大限度上擴展其閱讀視野及范圍。如此,方能真正將一篇漢語閱讀文本的效用發揮到最大。
對此,我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學生反響異常良好。如,在結束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課外閱讀內容之后,我便向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閱讀復習任務:《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以簡潔的語言向讀者娓娓道來一個重要的人生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請認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實片段,看看其是否符合“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所提倡的道德水平,并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布置下了這項寫作任務之后,學生們積極參與到了創作過程之中。其中,班上一名學生就這樣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大集體中,幫助別人,別人才能幫助我們自己。我有時會利用課余時間幫其他學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像擦黑板、倒垃圾等等,而等我有事的時候,他們也會積極幫助我,我認為這就是文章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精神的一個表現……”在這名學生聲情并茂的作文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不僅對于《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閱讀文本有了自己的獨特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其抒發內心所思所想的過程也是自身閱讀視野得以開闊、學識見識得以豐富的一個過程,有力地論證了閱讀后的寫作活動所具備的一舉多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在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的眾多方法之中,以寫促讀是直接且簡單有效的一種。對此,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應當在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這三個環節中給予學生恰當的寫作引導,如此,才能在幫助學生維持閱讀興趣、深化閱讀感知、拓展閱讀視野范圍的同時,真正達到借助寫作深化閱讀認知的良好目的。以上僅為我個人關于優化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的些許方法,望能產生拋磚引玉之效,以在雙語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推動漢語教學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林艷.“以寫促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式[J].現代語文,2016(07).
[2]高永貴,羅先鳳.以寫促讀寫作模式研究[J].網絡財富,2018(08).
[3]劉克艷.以寫促讀 讀寫互進——也談讀寫結合[J].語數外學習,2012(05).
作者簡介:
阿力騰古麗·卡開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塔城市,新疆塔城地區沙灣縣教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