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事先進行閱讀自學。通過預習時的自讀自悟,學生的學習習慣得以養成,學習能力也得到鍛煉與提升,達到“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預習是我們中高年級每位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五讀二查”;預習時效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明明布置了學生預習課文,教學效率卻并未得到提高。這是為什么呢?其實,我們只要細細留心,便可發現,學生的預習往往只停留在圈畫了生字詞,照字典抄寫了幾個詞語的意思,甚至是直接借用參考書寫了幾句內容梗概、句子理解,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讀自悟,如此一般,效率何以談起?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布置預習時要細化指導,量化要求,落實各項內容,還要注重課堂上的檢查反饋,促使學生逐漸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一、 關注方法,細化預習指導
通過長時間的摸索實踐,我總結出一套指導預習的方法,既關注三維目標,又兼顧讀思議練。我把它概括為“五讀二查”。“五讀”就是五次閱讀文本。在我們教師隊伍中盛傳著這樣一句話,叫作“課文不熟不開課”。是的,于永正老師告訴我們:要想備好課、上好課,唯先于學生讀書,先于學生感悟,先于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樣,如何引導學生感悟的法兒就浮于腦中,在教學中就能駕輕就熟。就是說教師備課前要讀熟課文,入情入境,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理解。五次走進文本,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達到讀有效果、讀有梯度的預習要求。具體要求如下:
(一) “五讀”的要求
一讀,將課文讀正確。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先圈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給生字注音組詞,進而把課文讀得字正腔圓。
二讀,將課文讀流利,初步感知課文。要求學生字字入眼,句句入心,誦讀課文,讀通讀順,理清文章脈絡,了解課文大意。
三讀,讀中思考。對于講讀課文,帶著課后思考題,邊默讀邊思考,文中有答案的直接標注出來,沒有答案的用自己的話語回答,在文中做適當批注。對于自讀課文,則先閱讀“自讀提示”,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后,再帶著問題,通讀全文,思考解答。
四讀,讀中質疑。再次閱讀文本,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懂的問題,打上“?”號。
五讀,讀中積累。靜心閱讀,標出好詞佳句,放聲讀記。
(二) “二查”的要求
一查,查閱工具書。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等工具書幫助學習,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
二查,查閱相關資料。這里的資料包括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文本涉及的常識、同類作品等等。
如果說“五讀”是守住了閱讀的“本”,那“二查”則是拓寬了學習的“道”,是學生自能學習的體現,使得語文學習的天地無限廣闊。
二、 抓好落實,強化預習反饋
預習是學生學習的“前奏曲”。可是大多數老師布置完預習作業后就不管不問,似乎對于學生有沒有預習,預習效果如何,無暇關注,一段時間后,學生便對這項作業敷衍了事起來。長此以往,不僅沒有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還會讓學生產生懈怠學習的心理,養成不良的習慣,結果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督促學生認真完成預習。
自評,就是讓學生對自己的預習行為進行反思:是否預習,效果如何,就此填寫在“自評”欄內。
家長評,則是家校互動的體現,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而且有些資料的收集還需家長協助。家長通過此匯報孩子的預習情況,對孩子的學習真正關注起來。
他評是預習效果的具體呈現,評價主體有同桌、小組長、老師等,操作也應靈活多變,主要形式有:
1. 同桌互查,用時5至10分鐘即可。課前由同桌交換課本,對“五讀二查”中注音組詞、感知課文、質疑、答疑、積累這五個要求全部完成的加一顆星。閱讀學習以讀為本,“讀”這一項不容忽視,可由同桌隨意抽選一兩個片段,讀給對方聽,讀得正確、通順、流利加一顆星,字音有錯、有三處結巴的不能加星。查找到了有價值的資料再加一顆星。對于預習得到了三顆星的學生,在班級“星擂臺”欄上加一顆大星,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階段性評比獎勵,從而驅動學生產生認真預習、用心學習的不竭動力。這樣隨時可查,花時不多,人人參與,可以較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預習情況。當然,對于前兩項基本任務沒有完成的學生要記下名單,課后由同桌或小組長督促其完成。
2. 小組長檢查。開學初,我便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中下互相搭配,4人小組合理安排座位,選擇學習自覺、能力較強的為小組長。有時預習就可以由小組長負責檢查落實。
3. 老師檢查。應做到課后隨機抽查和課堂實時反饋雙管齊下。課堂的實時反饋可以用舉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集體調查,也可以用提問的形式進行個別反饋,尤其要關注平時作業拖拉、習慣不好的學生,對中上學生也要有突擊檢查,以免他們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從而使教師成為預習活動的指導者,預習交流的組織者,學生成為預習行為的實施者,預習展示的主體者。
三、 改革評價,激發預習熱情
語文《新課標》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那么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維度去評價學生的預習情況,激發學生的預習熱情。知識與能力方面主要關注學生預習后知識呈現的準確性;過程與方法方面重在評價學生參與預習活動的過程,主要看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是否持之以恒、是否靈活操作;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則側重于抓住學生對待預習活動的態度進行,具體評價學生預習目的是否明確,預習行為是否認真,對預習內容是否充滿興趣,對未知的內容是否保持好奇,是否虛心好學,必要時與同學互相交流,不恥下問。針對學生這些方面的表現,定期評出各種“星”(如認真預習星、朗讀星、小小積累星、樂學善思星、個性解讀星、學習積極星、學習進步星等),以激發預習熱情。評價體制上可以實行周評制、月評制,也可以以半個學期、一個學期為時間單位來評定。
總之,預習是語文課程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唯有老師科學、細致地進行預習指導,把預習工作常抓不懈,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提高自能學習的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為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娟.低年級朗讀教學的四個“注重”[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6,10.
作者簡介:
丁輝勝,江西省贛州市,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長征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