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認識,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根據朗讀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就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教師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 朗讀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 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
學生在小學階段經常會出現語言能力較差的問題,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個人發展,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生運用生字的能力,出現這樣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讓學生將讀與寫進行有效地結合,這樣學生不能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開展朗讀教學能夠有效地改善這樣的問題。教師開展朗讀教學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不能開口學語文的缺點,同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字詞的認識,同時掌握字詞讀音,強化字形,這樣學生在書寫的時候就能避免出現會寫不會讀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朗讀教學,將朗讀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地結合。
2.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閱讀是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并未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還會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就與新課標提出的有關要求相違背,出現這樣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而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開展朗讀教學能夠有效地改善這樣的問題。教師開展朗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時學生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滲透朗讀教學的有關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 朗讀教學的策略探究
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盧梭曾經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這句話向我們闡述了興趣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朗讀教學當中。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內容。例如教師在教學《藍色的樹葉》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樹葉,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們見過的樹葉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的學生說“我見過的樹葉是綠色的”,還有的學生說“我見過的樹葉是黃色的”,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叫做《藍色的樹葉》,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內容,并在文章中找一找為什么樹葉是藍色的呢”,教師提出的問題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問題情境,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在閱讀之后學生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地討論,有的學生說“因為在上美術課的時候,李麗向林園園借綠色的彩筆,林園園以各種理由不借給她,最后李麗將樹葉涂呈了藍色”,還有的學生說“是因為李麗在畫畫的時候將樹葉涂成了藍色,所以文章的題目就叫做藍色的樹葉”,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認識。
2. 結合生活中的有關內容,充分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帶入感。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時候也應該積極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生活中的有關內容有效地滲透到教學當中。例如教師在教學《看電視》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我們在生活中都有看電視的經歷,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看電視的經歷”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看動畫片了,所以每次吃完飯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看動畫片”,還有的學生說“我經常和爸爸一起看球賽”,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請同學們讀一讀《看電視》的有關內容,看看課文中闡述了什么內容”,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在閱讀之后,學生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地討論,有的學生說“文章中說了我、爸爸和奶奶一起看電視的故事”,還有的學生說“課文中說了爸爸為了奶奶把電視調到了京劇頻道”,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帶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當中。
三、 結語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結合生活中的有關內容,充分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的方式積極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朗讀教學的有效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豐.生命因課堂而精彩[J].甘肅民族出版社,2013年3月:90-92.
[2]劉敬發.教學創新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出版社,2013年5月:14-15.
作者簡介:
朱亞麗,遼寧省沈陽市,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含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