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字是學生了解、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解放天性的自由活動中領略漢字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踐活動;識字能力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可見,想要學習好文字,小學生就有必要到生活中去挖掘文字、認識文字以及了解文字。如此,小學生才能真真正正地將這些文字記在心間并形成長久的記憶。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哪些實踐活動來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呢?筆者認為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略做嘗試。
一、 猜字謎
猜字謎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游戲,它不僅能夠滿足小學生求新、獵奇的心理,還能使他們在“猜字謎”的過程中不斷地充實自身的文字儲備量,進而在教師和其他同學找到成就感、滿足感。因此,我們可以在實踐活動展開之前搜索一些有助于小學生識字、辨字音字形的字謎等,在活動開始之后,我們可以讓小學生根據自己對謎面的理解與感悟猜測出字謎的謎底。比如,“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謎底是“美”);“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謎底是“金”)以及“一個小人挎個筐,采過茶葉草里藏”(謎底是“茶”)等都是讓小學生從字形上理解并記憶文字。與此同時,為了使氣氛更加地緊張與熱鬧,我們還可以設定競賽機制,規定小學生參與答題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寫出正確答案最多的學生為該次活動的冠軍。最后,教師對獲勝學生做出相應的獎勵和鼓勵,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在猜字謎的活動中探索文字奧秘。
此外,兒歌也是小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備受青睞的一種識記方式,比如,“青、清、請、晴、情、蜻、睛”的辨識便可以通過這樣的兒歌來記憶:“有水方說清,有言去邀請;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濃;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二、 捉拿生字
由于生活閱歷以及知識能力的限制,小學生往往能夠在身邊隨處便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陌生文字。這些文字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些詞匯,同時,也是出錯率較高的詞匯。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陌生文字來提高小學生對于文字的敏銳力。比如,筆者曾在班級中展開“捉拿生字”的活動。活動要求小學生利用放學回家路上的時間,留心觀察街道上所見所聞的陌生文字(碑刻、廣告招牌等上鐫刻的文字),待次日上課后,筆者特意抽出一部分的時間作為“我與陌生字的故事”的講述時間,讓小學生毛遂自薦地就自己“捕獲”或者是“驗證”的陌生文字作出適當的補充性講解。與此同時,對于那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小學生,筆者在活動過程中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強制性措施(直接點名要求其回答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活躍班級學生識字、辨字的氛圍,還能使班級中的學生一個不少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
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之所以展開這項活動的目的在于使小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文字,而不是讓小學生對文字概念產生錯誤的理解與認識。眾所周知,大街上的許多廣告牌在宣傳自身商品賣點的時候,文字書寫很不規范,錯別字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因此,我們務必要讓小學生在“捉拿生字”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字的概念與意義,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記住招牌上的那些陌生且使用錯誤的文字。如此一來,小學生才能在“捉拿文字”的過程中真正地掌握文字知識。
三、 拼字游戲
由于沒有受到太多“規矩”的束縛和約束,小學生往往有著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旺盛的精神力。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征,悄悄地將他們帶入群體性的識字游戲中,使之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字知識,感悟文字知識的魅力。
比如,筆者曾利用課余時間帶領班級小學生展開拼字游戲。在游戲展開之初,筆者搜集并制作了大量小學階段應該掌握的漢字標牌,在這里,所有標牌上都是拆解后的漢字偏旁及其構成部分(如“陳”拆解成“阝”和“東”;“打”可以拆解成“扌”和“丁”)。與此同時,每個學生手持不同類型的漢字結構在規定的時間內(5~7秒內)自由組合,尋找可以與自己標牌上內容相匹配的“朋友”。待到規定時間后,“找到朋友”的學生在不亂隊形的基礎上接受教師的檢閱并將標牌上組合到一起的文字進行拼讀、解釋、組詞以及造句。一輪活動結束后,教師選出表現最佳的小組進行鼓勵與獎勵。
總之,小學生的天性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我們想要在教學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遵循這個規律,一切都要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一切都要為了小學生的發展而考慮,以他們感興趣的方式來展開識字教學,以他們最為期待的形式展開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小學生的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林.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的探索[J].課外語文,2016(23).
[2]石啟鳳.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創新與突破[J].教師,2014(10).
[3]陳峭燕.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探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作者簡介:
周如海,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居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