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小數目實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驗用多種方式平均分的過程.充分地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于理解除法意義的重要性,為學生學習、體會除法的意義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桃子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第四單元“分桃子”(第32-3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掌握(連一連、圈一圈)等圖示方法,解決簡單平均分的有關問題;通過對平均分的感知和理解,發現平均分有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能力目標:通過敘述“分”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動手“分一分”,培養學生提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標:通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激發其求知欲和好奇心;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其獲得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教材分析:本節課教材以平均分為學生后面學習除法作鋪墊為主線,通過要求學生動手“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體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進而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累積中發現“平均分”,從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中認識“平均分”,從對學具的具體操作來體會“平均分”。教材設計的例題很具開放性,通過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分”的兩種不同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
學生分析:針對小學二年級學生好動、思維活躍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平常累積的“分”的經驗,動手操作“分一分”,以此激發其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幫助其體驗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同樣多”或“一樣多”,進一步提升其對“平均分”的數學思考,為接下去認識除法的意義打下認知基礎。
設計理念:本節課的教學,重在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由“分一分”到“平均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思考;設計“分桃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巧妙地設計“有余數的除法”和“變式”練習,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理解含義,感受過程:先讓學生進行具體操作并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一些分法找出來,告訴學生這叫做“平均分”。后讓學生自己獨立地進行分一分,再在小組里說一說,并在班級里反饋交流。(2)難點:通過多種平均分的結果,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結果。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小圓片、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 情境引入,自由探究
引入:分桃子;提出問題:小豬要過十歲生日,想把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等食物分別分給兩只小猴、四只小貓、三只小狗等伙伴們,怎么分?
(二) 揭示課題:分一分(板書:分一分)
如果將小豬換成是你,你會把桃子、小魚、骨頭分別分給誰?
1. 指名說一說:桃子分給誰、小魚分給誰、骨頭分給誰?
(生答:把桃子分給小猴,小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2. 接下來,小猴、小貓、小狗它們各自又該怎么分呢?
二、 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
(一) 同學們的建議被小豬采納了,他把8個桃子全拿出來招待兩只猴子,請你們幫兩只猴子具體分一分桃子。8個桃子用8個小圓片代替。(四人小組討論各種分法并說出哪種分法對于兩只猴子來說最公平?說明原因?)
1. 分得結果共有7種:7+1,2+6,3+5,4+4,3+5,6+2,1+7;
2. 兩只猴子各分得4個桃子,最公平。因為,它們獲得“同樣多”或“一樣多”的桃子。
(二) 現在,有12條魚在小豬手上,準備分給4只小貓,請同學們幫小豬分一分,并要求分給每只小貓的魚必須一樣多,這樣每只小貓可以分到()條魚。
(三) 教師小結:像兩只猴子分得同樣多的桃子、每只小貓都分到同樣多的魚,這就是我們說的“平均分”。
(四) 接下來,該小豬給小狗們分食物了。小豬拿出18根骨頭,準備分給3只小狗,請同學們像上面的方法均等分給小狗們。這樣,每只小狗可分到()根骨頭。(拿出18根小棒,六人一小組擺一擺)(投影結果,集體評講)
三、 結合生活,練一練
(一) 連一連:投影出示鉛筆14支,文具盒2個,平均一個文具盒可放幾支鉛筆?
(二) 擺一擺:實物出示圓圈20個,每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需要5個圓圈,20個圓圈可以拼幾個奧運會圖標?
(三) 想一想:7個氣球給3個小朋友分,每個小朋友平均分到()個,還剩()個。
(四) 說一說:剩下的氣球為什么不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說明原因。
四、 跳一跳,摘果子
(一) 給小豬家的客人每位發一雙筷子,請問16根夠嗎?為什么?小豬的忙,你能幫嗎?請用小棒替代筷子分一分。
(二) 班級組織春游,老師帶了25人去公園劃船,公園里只有6人坐的船只,這樣要租幾條船才夠用?請用小圓片替代船只擺一擺。
五、 總結
(一) 說說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重要數學知識?采取了哪些方法?
(二) 在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什么地方表現最出色?
(三) 談一談你在生活或學習中碰到過最大的困難是什么?你是怎樣對待和克服的?
六、 教學反思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創設生活化與趣味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直觀感受到“一樣多”與“同樣多”,并初步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但也存在許多遺憾和不足:一是學生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想一想占用時間過多,整堂課顯得虎頭蛇尾;比如,課堂練習有些偏少;二是課堂節奏不夠緊湊,存在讓學生反復擺小棒、反復理解分的過程;三是教師引導提示不夠及時到位,致使學生無法順利研究下去。比如為什么會剩一個氣球分不出去,還誤以為教材出錯呢。
參考文獻:
[1] 黃愛林.蘇教版數學第五冊《平均分》教學設計[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12).
作者簡介:陳鳳琴,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