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范疇內,古詩詞一直是經久不息的一顆瑰寶,所以現如今許多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塑造,與此同時也顯露出了諸多問題亟待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解決。本文則針對這些問題做出了解答,同時也詳細地探討了如何改進目前古詩詞教學模式的策略。作為語文教師,絕不能單憑成績評斷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而要結合對古詩詞的品鑒與理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古詩詞傳達的精神與內在含義。
關鍵詞:個性化元素;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既定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必須從小學就著手古詩詞教學課堂的設置,并且用一系列個性化的元素驅走“枯燥乏味”的陰霾。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針對教育現狀做出改進,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的絕美意境,深切地體會其中蘊藏的語言美、音韻美與形象美。同時,教師還要融入個性化元素的點綴,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也提供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開放平臺,徹底地釋放出學生欣賞美的天性,從而快速地提升語文方面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一、 組織欣賞式朗誦,促成理解背誦
小學時期的學生缺乏一定的實戰訓練經驗,所以很多時候他們的思維是跟隨著教師的說法走動的。但又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階段,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所以語文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組織古詩詞欣賞教學,以此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除此以外,在欣賞朗誦的環節過后,教師還要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古詩詞中包含的韻味,只有這樣朗誦才能起到它應有的激發學生思想情感的作用,從自我的角度去領會作者寫作時的心態,拉近心靈與古詩詞文化之間的距離。
比如,在教學《泊船瓜洲》一詩時,教師可以這首詩作為欣賞的范例,首先就要讓學生默讀,大致地梳理詩的思緒,然后還要要求學生整體進行富有感情的朗讀,通過“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這些字眼,學生應該能夠體會到詩人想要表達的一種濃烈的思鄉之情。在了解了詩的中心思想后,學生便能和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促使情與景完美交融。由此可見,朗誦是激發情感的有效渠道,所以它適用于古詩詞教學,也能夠成為連接欣賞與理解之間的橋梁。再者,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大多是非常的精辟,并且多數為七言或五言絕句,若教師能夠向學生正確地示范朗讀的方法,相信這會對學生的理解產生巨大的正面推動作用,同時讓學生對詩詞內容的記憶也變得更加深刻,促進日后在言談或是寫作中的靈活運用。
二、 展開合理的聯想,便于理解詩詞的深層次含義
古詩詞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界的一顆遺珠,是因為它有其精巧之處。它能夠用凝練的言語表達成千上萬人的心聲,也能傳遞厚重的思想情感,更能夠激勵代代相傳,所以學習古詩詞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只要教師做到了樂中有學、學中有樂,就可以激發學生充分的聯想想象能力,一旦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就被打開了,從而讓身心處于一種自然的遐想之中,真正地掌握住短短數語中隱含的深刻含義。
比如,在教學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一文的時候,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創作的背景是正值春天時期一個小園子,作者利用側面烘托的形式展開了描寫。詩中有這么一小句話:小扣柴扉久不開,一枝紅杏出墻來。顯然這句話非常的押韻,也緊扣了敘景的主題,因而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條件,教師可引導學生猜測:為什么作者敲不開門呢?是因為園子的主人外出了嗎?當學生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中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一句:看看下面一句話描寫的是什么景。經過提示,學生明白了正是因為未能進入園子,作者才有幸看到了那一株“出墻”的紅杏,顯然這充分說明了園中春色的盎然。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由一點延伸到一面,想象園中可能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春色,會有同學說:勤勞工作的小蜜蜂、競相開放的迎春花、青翠欲滴的柳樹等。由此可見,學生都展現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同時也理解了作者寫作的含義,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教學方法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三、 聯系實際生活,靈活運用詩詞
追溯古詩詞的歷史已有上千年,唐詩、宋詞、元曲被人們公認為古詩詞界的三大杰出代表,所以學生從小學起就有義務去接觸這些來之不易的文化,讓它們發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高尚作用。當然,古詩詞的創作顯而易見也是離不開生活的,即便是文人墨客也無法憑空作出膾炙人口的篇章,因此為了更貼切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教師在教學時可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切入,讓學生自主地去挖掘古詩詞與生活的關聯,并學會將其靈活地運用至自己的生活中,借此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特殊情感。
例如,贊頌“思鄉之情”是我國古詩詞中最經典也是數量最龐大的一類,所以小學語文課本中也編排了相應的詩詞,有助于學生感悟家鄉對于一個游子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由于這首古詩的寫作背景是一位游子經歷了多年背井離鄉的生活最終返還家鄉,所以在教學上提供了非常強烈的視覺感,學生可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聯想與想象。教師也可以誘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借機發問“少小離家老大回”一句中的“少小”“老大”分別為何意?學生經揣測與探討后就會得知前者是指少年時期,后者是遲暮之年。聯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說在少年時期離開了家鄉開始漂泊的生活,一直到老年才回到故土,待學生明白了之后,教師便可趁熱打鐵問:是什么原因導致詩人離開了家鄉呢?他離開多年也為何會選擇回來呢?如今之時家鄉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情形?顯然這一系列問題都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樣一來教師就通過互動式的個性化教學引發了學生對生活經歷的回顧,重拾精彩的記憶片段,更好地感悟詩詞彰顯的意境。
四、 總結
總而言之,古詩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我國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散發著熠熠光芒,也扮演了“宣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彰顯古人智慧結晶、啟迪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角色,所以它在教學方面是功不可沒的。就這點來說,語文教師更要緊扣教材,讓學生從小學起就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便于他們靈活地把握古詩詞鑒賞的步驟與節奏,從而為日后的高強度詩詞賞析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余惠玲.關于幾點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創新思考[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
[2]余忠淑.新課標下針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的人文教育探討[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
作者簡介:
倪昌勝,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