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作為初中的新增課程,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成效方面都存在著問題,針對這一現象,作者提出了“奇趣”思想教學。以人教版初中化學“水的組成”為例,從“水的組成”發現史,化學實驗,微觀組成,物質分類等方面研究,論述開展“奇趣化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奇趣;初中化學;水的組成;教學策略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幫助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化學作為化學這門課程的啟蒙,現實中較為普遍的壓縮教學過程,導致很多學生的興趣下降。教師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不僅僅擔負著培養學生化學基本知識理論和發展化學基本思想的重任,也要讓學生有學習化學的信心和動力,并且加強學習興趣,再這樣的前提下,“奇趣”化學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 “奇趣”化學教學的作用
在化學學科中,從化學物質,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微觀世界以及成果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都是開展“奇趣”教學的方式和入手處。“奇趣”思想下的初中化學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有意識的突出化學學科的內涵和內在奇趣,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對化學結果的興趣和學習化學、了解化學的心理,從而加強教學水平和提高學生的成績。
二、 “奇趣”化學的教學策略
1. “水的組成”課程學習內容
此學習課程是初中教材《化學(九年級上冊)》的內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繞“水的組成”這個問題,將水是由哪種元素組成,什么叫做單質和什么叫做化合物有序地串聯起來,并介紹氫氣和氧氣的檢驗方法。這部分知識是一個較為全面的典型課題。“水的組成”這部分的知識可以通過對自來水的電解實驗來進行教學,了解水由哪些元素組成,讓學生學會水的電解這種基本實驗操作,并且通過對水的電解實驗的探討,讓學生了解氧氣和氫氣的檢驗方法。
三、 “奇趣”思想下“水的組成”教學策略
1. 從現實生活中激發興趣
水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學生們對其也非常熟悉,“水的組成”這個問題本身沒有多大難度,但是如何判斷是由什么物質組成,如何證明,便是教學的目的和內容。教師需要從歷史說起,并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水由哪種元素組成”轉移到“如何證明是這些元素”。再讓學生從實驗中找到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且容易使學生融入到化學課堂上來。
2. 探索“水的組成”發現史
人們對水的組成的發現和認識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其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科學家:普利斯特里(他發現了氧氣),卡文迪許(他發現了氫氣)和拉瓦錫。1781年,普利斯特里宣稱他做了一個“毫無頭緒”的實驗:他將氫氣通入一個含有空氣的封閉球形玻璃瓶中點燃,瓶子中發出震耳欲聾的爆鳴聲,仔細觀察,還發現瓶壁上有露珠生成。普利斯特里多次向朋友表演過這個“魔術”,但卻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作為氫氣的發現者,卡文迪許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用不同比例的氫氣和空氣混合進行實驗,并斷定生成的液體是水。它還采用氧氣代替空氣進行了多次實驗,同樣獲得了水。上述實驗已經揭示出水不是一種元素,但是兩位科學家受當時錯誤觀念的束縛,沒能認識到這一點。直到1783年,卡文迪許的助手將這一實驗告訴了拉瓦錫,拉瓦錫立即重復了他們的實驗,不僅合成了水,還進行了相反的實驗,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再次確認了水的組成——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3. 從發現史到課堂的化學實驗
用以上發現史引出本節課的實驗——水的電解。在課堂上教師按要求連接好水電解的實驗裝置,并將混有硫酸的水裝入電解器中,之后打開電源,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當收集到一定氣體時,關閉電源,教師組織學生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正極產生的氣體,用燃著的木條點燃負極產生的氣體。做出此現象的板書:出現氣泡,V正極∶V負極=1∶2,并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實驗。通過發現史的鋪墊,使得學生在進行實驗時有更多的興趣和成就感,并且通過實驗,讓學生對板書有更多的理解和記憶,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理論相結合。相對傳統教師只注重理論的教學方法要有效的多。
4. 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微觀分析
在上述實驗中,正負兩極產生了兩種氣體,教師提出問題:正負極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么?怎樣用實驗加以證明?讓學生思考后師生一起用簡單的實驗來證明檢驗生成的氣體(即氫氣和氧氣)。教師對兩種氣體在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制作微觀組成分析作教學模型(氫原子和氧原子的模型),通過對模型的拆分理解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再把拆分所得的氧原子和氫原子進行組合,對其結果做出假設,從而讓這個微觀的問題變的更具體形象。也可以通過一些小動畫來增加對化學知識以及微觀組成的了解。
5. 拓展課堂內容并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在“水的組成”課程中,物質的分類這些內容也包含在內,教師根據之前的學習情況,引領學生理解單質、化合物和純凈物。教師在上節的微觀分析和檢驗氣體的環節引導學生實驗現象和微觀模型兩個方面分析物質成分。為了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教師組織學生從開始的實驗分析物質的組成特點,構筑物質分類三層的關系圖。從實驗的所需的物質與三層分類聯系起來,加強理解和記憶。
6. 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有關化學的課外活動
課堂上的內容是教師單方面傳達給學生的,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有關化學的課外活動,學生再開展課外活動時可以使思維更加的活躍,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在學生自己的實驗中獲得的成就感,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也會使學生對化學這門課程更加的熱愛。
四、 總結
化學對于人類來說是一門實用的學科,化學與我們平時的衣、食、住與行以及材料能源、信息、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但化學作為新增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是一個難題。“奇趣”化學使學生在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成效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丙香.初中化學“水的組成”教學文獻綜述[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1):68-82.
[2]馮翔.基于微觀分析與假設的“水的組成”探究教學[J].化學教與學,2015(8):123-124.
[3]朱少祥.中學化學奇妙探究之旅——初級中學“我與化學”活動特色課程建設研究成果[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60-1165.
作者簡介:
韋波,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廣西河池市環江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