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作為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班級管理的制度與模式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以往小學班級的管理往往從學校利益的角度出發來制定班級管理的模式和制度,采取了一種單一的班主任主導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忽視了學生群體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管理,是一種不科學的管理方式,本文正是基于此對以人為本的小學班級管理的模式和制度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小學班級管理模式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以人為本;策略
班級管理理念是進行班級管理的指導思想,是以教育學理論為基礎來對班級進行管理,是進行一切管理活動的根本出發點。班級管理的理念體現了班級管理的水平,為班級管理指明了方向。樹立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要求教師跳出傳統的權威、盲目的班級管理模式,從管理的方式到管理的制度等全方位的角度實現以人為本。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時時刻刻處處從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參與班級管理活動的主要主體為學生和教師,因而以人為本的管理要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
強化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就是要從學生與教師角度來分別對待。從學生角度來看,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人格、尊嚴等,針對不同的個體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需要正確看待自身角色,讓自己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對班級管理的目標與模式以及制度等進行變革,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一、 樹立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和教師角色
(一) 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需要
小學階段覆蓋了學生成長的啟蒙、逆反與成長時期。處于不同的時期,他們的需求會有所不同,認識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階段性規律是實施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基礎。比如在小學四年級以下的學生往往希望自己的成績得到老師的認可,與此同時他們也處于啟蒙到逆反的過渡時期,這個時候他們自我意識會逐漸增強,希望獲得一些自我決策的機會,不再希望事事由父母和老師做主;而處于成長期的學生開始對自我形象更加關注。如果作為一名班級管理者不了解學生成長的規律,就無法知道每個階段的學生真正關注和需要的是什么,那么以人為本就無從談起。因而作為班級管理者要從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角度出發,而不能簡單地將學生此時此刻的行為簡單的歸結為“好”或者是“壞”,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一個群體來看,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過程是存在一般規律的,而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每個學生又是不同的,因而作為教師不能夠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好學生”和“不好的學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個人優勢,并在此基礎上多鼓勵學生。要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長,都能夠成長為優秀的人才,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用自己的愛和智慧來啟迪孩子們的智慧,讓他們自信快樂地成長。針對逆反時期的孩子,多給他們一些自由選擇的機會和嘗試,多給他們一些認可和鼓勵;針對成長時期的孩子,多給他們一些生理和成長的知識,讓他們了解自身成長規律;針對每個個體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多一點自信;最終實現每個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 明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理念中的角色意識
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自身應該積極轉變管理理念讓自身的角色符合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導者,如果要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那么首先要從思想上改變,然后對班級管理的模式與制度進行創新,做好一個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讓班級的管理切實做到一切的管理活動和制度都是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為的是實現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學生不僅是被管理的對象還應當是班級管理的參與者,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體現者。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的活動中來,實現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將自身的角色定位為一個參與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班級管理的主體。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和尊嚴,正視差異化的存在,根據學生群體發展的一般規律,并正視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
二、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搭建學生自我管理平臺
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班級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與此同時這也是鍛煉學生管理與團結協作能力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因而可以通過搭建學生自我管理的平臺來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在這個過程中使得學生得到鍛煉,這是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體現。這種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管理制度與管理體系的構建兩個方面,具體的實施策略如下:
(一) 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
無規矩不成方圓,要實現班級的管理,實現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以人為本班級管理理念的重要體現,并且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對象和主體,因而對于班級管理學生最具有發言權,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制度的建設中來對于迫切解決班級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體現。班級管理制度建設的具體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策略來實施。
首先,班級管理制度的建設要以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為宏圖和基礎,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結合班級管理的具體實際,從實現學生自由和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來制定班級的管理制度。
其次,在班級管理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班級集體討論、小組討論或者是問卷調查等手段來廣泛全面的爭取每個班級主體的意見,充分了解學生的訴求,在此基礎上制定班級的管理制度,讓制度真正體現學生的自我意愿,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第三,班級管理制度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制度建立的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學生由于在認識上所存在的局限性,制度要做到條條以人為本是非常困難的,這個時候老師要根據學生制定的制度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學生自行決定。讓所建立的每條制度都能夠從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以實現維持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良好秩序。
(二) 自我管理組織體系的建設
班級的自我管理還必須要有管理的主體,這就涉及管理主體的組織建設。可以成立班級管理委員會,班委會是管理班級的組織,是班級管理活動的實施者。班委會成員的選舉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然后實現對班級的管理。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積極的引導,充當班級管理的顧問。班委會通過職責劃分來對班級的各項事務進行管理。班級的每一位成員對班委會成員的管理活動進行監督。班委會要定期地進行改選,并且規定每位班委不得連任,進而讓班級的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進入到班委成員,使得自身的管理能力得到鍛煉。更進一步,班級管理活動是為了維持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秩序,同時按照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管理能力。為了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夠獲得這種機會,可以建立班級管理的輪班制度,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來。并且在班級管理組織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到分工,比如班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體育委員、衛生委員、紀律委員等各種職位,讓委員各司其職實現對班級的全面化管理,確保學習、生活的秩序,也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三、 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班級管理機制
(一) 確立班級發展目標
班級發展的目標是班級管理的最終歸宿,什么樣的發展目標對應著什么樣的班級管理模式。確立班級的目標和管理任務對于班級管理的主體具有激勵的作用。在確定班級發展目標的時候一定要遵循班級發展與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班級發展的目標一定要契合學生個人的自我發展,并且二者能夠達到一致,學生的個人目標實現了那么班級的目標也就相應的實現了。這種目標形式的確定能夠時刻給學生以激勵,自覺做好班級的管理工作,向班級發展的目標與個人發展的目標邁進。
(二) 健全班級管理評價與反饋機制
評價反饋是班級管理活動與管理制度效果的體現者,對于改進班級的管理模式與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教師要組織班委定期舉辦班級管理的評價會議,并且要制定班級管理的評價制度,評價制度的建立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評價標準,而不是單純的以學習成績作為班級管理活動的評價標準。反饋也是班級管理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反饋對于認識到班級管理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改進和優化班級管理模式和制度的重要手段。在班級管理評價會議上,每位學生都可以就班級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向班干部以及老師反饋,并且在平時學生也可以直接向班委和老師進行反饋,暢通反饋的渠道,及時的發現班級管理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
(三) 建立長期監督機制
制度與組織建立之后,最為重要的就是管理活動的實踐和制度的實施,如果實施存在問題那么再好的制度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監督組織的建設可以采取全班每位同學都作為監督成員來對班級的管理活動進行監督,或者也可以由教師指定或者由民主選舉來確定班級管理活動監督成員。從監督成員的監督活動也就是該組織的運行機制來看,可以采取定期向班委或者是老師反饋班級管理活動實施情況的方式來進行。與此同時班級中的每位同學也都可以采用QQ、微信或者E-mail等多種渠道向老師反映班級管理活動和制度的實踐與實施情況,來切實有效的監督班級管理活動的實施。
四、 創新班級管理新手段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班級管理活動要與時俱進采用新的手段來對班級進行管理以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除了采用傳統的管理手段如書面語言和講話等進行傳達管理制度和進行管理活動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現在較為流行的各種社交軟件比如微信、QQ或者是電子郵件來開展各項班級管理的活動。社交軟件這種交際的方式突破了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的方式,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對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來看,卻是極大的將他們之間的交流障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種的例子,很多學生不敢面對面的和老師進行交流,但是卻可以通過各種交際軟件實現和教師無障礙的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和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對于教師及時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學習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時的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自由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五、 加強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可以通過制定班級制度,增加班級活動,教師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活動,達到對自我行為的管理和控制。其中班級制度對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起到提示、警示作用,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活動,讓學生能夠感覺到我是班級的主人,我需要管理好他人和自己,這樣就能時刻提示自己做好表率作用,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力。在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活動中通過自我的管理和對他人的管理來不斷磨煉學生形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毅力,控制自我情緒,養成自覺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于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控制策略方面,可以由各科教師或者班主任和學生簽訂“課堂約定”,通過師生簽訂契約來控制學生的問題行為。課堂約定有多種形式,例如口號約定,老師喊“1-2-3”,學生答“坐端正”,老師喊“4-5-6”,學生答“閉嘴巴”。口號約定是通過有節奏的問答快速幫助教師恢復課堂紀律秩序。還有獎勵約定、提醒約定等課堂約定方式。例如有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時,要求學生在原位置上站立三分鐘,然后坐下。又如針對學生發生較大的課堂問題行為時,要求學生寫反思日記,要看到學生誠懇的認錯態度。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堂行為契約,讓學生和老師對課堂問題行為達成共識,通過簽訂契約,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在違紀時要做好接受懲罰的準備。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在形成獨立的性格,針對其課堂問題行為,教師需要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溝通,逐漸引導學生養成判斷是非的能力,多傾聽學生的內心想法,傳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正確的態度,引導學生客觀認識同學和自我的行為,對于學生家庭關系的變化,需要教會學生正確看待家庭環境的改變,減輕和消除學生的抑郁、緊張、否定自我等不良情緒和心理。此外,教師應做一個有魅力的教師,通過生動的課堂吸引學生認真聽講和學習,通過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維護好課堂秩序,在課堂中要尊重愛護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
參考文獻:
[1]劉珊珊.小學班級管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張玉紅.小學班級管理的理念和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3]孫煜峰.中小學班級管理應有的理念[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王靜.班主任班級管理藝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5]張美娜.小學一年級班級管理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衛晶,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禮元鎮裴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