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
【摘要】在教學中挖掘和開發研究性學習的功能,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學會解決教育中與現代教育技術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的態度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現代教育技術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17-01
現代教育技術學科的特點是知識周期性短,基礎性、技能性、實踐性與應用性強。因此,教學中要圍繞學科的基本特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會“如何學習”,通過這種方法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一、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首先,教師可結合教材的實際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從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如在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內容時,為了解釋學習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的關系,把主體與客體、刺激與反應聯系起來,強調人認識事物的程序。教師可提出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及以此其觀點解釋日常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各種學習行為等問題。通過學生探尋的一些簡單片斷與事例,通過概括來說明學習的規律、過程,并揭示學習過程依據心理、生理機制和規律而形成的理論。從而理解學習理論的內涵,認識到它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實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其次,讓每一個學生自己提出感興趣的課題,教師則組織學生從書本與教學中選擇和確定他們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學科實際應用中現象的探究。如在學習視覺媒體時,當教師提出視覺媒體的分類時,學生就提出“現有課堂教學使用最多的是多媒體,幻燈、投影等已經不多見”,“幻燈、投影媒體如何學”,繼而提出“幻燈、投影媒體的優勢何在”等問題。教師便可確定“視覺媒體的比較”課題,讓學生去研究。學生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實際調查來收集數據,得出在媒體選擇使用中應因地制宜、發揮優勢。這樣,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教師在引導識別這些問題上起著關鍵的作用,幫助學生,使他們研究的問題更為集中深入。從而把學生導向科學探究,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既有趣又豐富的調查研究結果。
二、操作實踐,參與探究
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各種媒體的使用操作,旨在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結果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與處理的能力。前蘇聯心理學家加里培林認為:人的最初智力活動是一些實際的外部活動。這些外部活動逐漸內化,使內部智力活動最終形成。真正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還要通過學生的動手,在實踐中“悟”出來。教師必須在課堂中提供充足的時間,精心組織安排,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活動引導他們認真觀察、想像、假設、推理、探究、提高。現代教育技術中有許多硬件操作與軟件制作實驗,通過實際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問題,運用已學的概念、原理來進行分析、綜合和探究,從而形成科學認識。
三、聯系實際,激發探究
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強調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而是更注重學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實踐的體驗才能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經驗體系。教學中,可讓學生用已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根據中小學的教學實際需要進行教學設計。并對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比較、探討。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如根據現代教育技術學中教學設計的原則,讓學生聯系中小學教育實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進行各學科的教案設計、多媒體課件(CAI)設計等。通過設計培養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實踐應用能力與學科的研究能力。
四、評價結果,注重探究
傳統的評價往往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考查、考試。直接導致學生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其實對學生的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查、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現代教育技術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生在進行學科探究活動中,他們對現代教育技術問題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運用中的動手操作能力、設計能力;對現代教育技術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這是單純一紙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們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總之,合理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真正展現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探究現代教育技術過程中來提高能力,培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技能,才能使學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真正提高,培養出適應教育發展的高素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