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仲鑫 鄧明煜 段萌婷
摘 要:近年來,在高消費的拉動下,綠色農產品產業高速增長,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其生產仍然存在地區發展不均衡、農戶生產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本文建立在對地處西部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四川省江油市的實地調研上,試圖描述當前西部地區綠色農產品生產現狀,揭示當前綠色農產品生產中所存在的問題,為以后相關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推動綠色農產品生產規模化、集約化。
關鍵詞:綠色農產品;生產現狀;調查分析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逐漸深入,綠色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政府和農戶的重視。但由于綠色農產品生產相對于傳統農產品生產,需要更高的技術和更多的資金,所以形成了農戶有種植的意愿卻很難落實到行為中去的現象。江油市擁有綠色農產品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戶,更擁有從事綠色生態農業生產、開發與銷售的企業,這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綠色農產品產業鏈。從實踐來看,綠色農產品確實在改善著江油農業環境,增加種植農戶的銷路和收入上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農戶綠色農產品生產
1.數據來源說明
本次調研主要針對江油市大堰、新安鎮的9個村的農戶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720份問卷,回收問卷705份,有效問卷702份,本次調問卷有效率97.92%。本研究調研于2017年1月進行。
2.受調查農戶基本特征
(1)農戶自身特征:被調查的男性農戶生產決策者為371人,占有效樣本的52.62%,而女性則為334人,說明當地農業生產主要以男性為主。在年齡上,被調查者年齡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有503人占有效樣本的71.3%。在受教育程度上,以小學及以下學歷為最多,有492人,占整體樣本的69.79%,說明接受調查農戶年齡較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表1 農戶自身特征
■
(2)農戶家庭情況:從家庭從事種植業人數上看有,有58.7%是以2人為主,而家庭勞動力有1人的情況占樣本整體的29.6%,從數據中可以得出江油地區農戶生產仍然是單家獨戶生產。從家庭收入來說,有28.3%的家庭年收入在2萬元到5萬元,有26.64%的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到2萬元,有11.40%的家庭年收入達到了5萬元以上,但其中有78.49%的家庭收入中農業收入只有5000元以下,2萬元以上農業收入的農戶家庭只有10戶,說明江油地區農戶農業收入占總收入較低。
3.農戶綠色農產品認知情況
江油地區農戶對綠色農產品認知程度還比較低,知道綠色農產品的人只占到了總數的42.65%,有235人知道綠色農產品。從傳播途徑所占百分比來看,電視廣播的新聞在傳播綠色農產品有關的信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政府的講座、宣傳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在接受調查的農戶中,有意愿種植綠色農產品的農戶僅占到樣本總數的33.33%。
4.農戶綠色農產品種植情況
(1)農戶自身特征:被調查的種植綠色農產品的農戶中綠色農產品種植年限多為15年以上,有36人,占樣本整體的36%,其次是0-5年,有33人,占樣本整體的33%。在接受種植培訓上,參加過培訓班的有27人,占樣本總數的23.68%。在問及技術培訓對農戶有無幫助時,有25人認為有幫助。說明培訓班的普及程度不足,其宣傳力度還有待提高。在參加過培訓班的農戶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的接受技術指導,這從側面反映出農戶對于技術認知的程度還不夠。在收入上,江油地區種植綠色農產品的農戶普遍認為種植綠色農產品后,收益沒有變化,占到了樣本總數的64.95%,在其中僅有27.84%的農戶認為其收益狀況變好了,甚至有7.22%的農戶認為種植綠色農產品之后,其收益狀況變差了。這樣的收益狀況恰恰反映了江油地區的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的積極性并不高。在農戶對不愿意種植的原因的回答上35.37%的農戶認為種植綠色農產品的收入太低,有31.71%的農戶不愿意種植的原因是不愿改變以前的生產習慣,這說明過去落后的使用化肥和農藥種植的生產方式仍對當前農戶有較大的影響。總之,農戶不愿種植的原因可概括為收益較低和信息閉塞兩大類。
(2)種植外部環境:在參與調查的農戶中有6.86%的人認為種植綠色農產品對水質要求非常低,認為水質要求一般的有44人,占樣本總數43.14%,認為水質要求非常高的占4.90%;當問及種植綠色農產品對于土質的要求時,有47人認為一般,占樣本總數的46.08%,有31.37%的人認為較高。當問及溫度、降水量等環境變化對種植綠色農產品的影響程度時,有5.83%人認為影響非常小,有35人認為影響比較大,占樣本總數的33.98%。
5.小結
上文主要從農戶特征及其種植情況等方面對江油綠色農產品種植現狀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并且通過數據暴露了農戶種綠色農產品的收益較低,農戶種植意愿偏低,而且對技術掌握不到位的問題。
二、江油綠色農產品生產存在的問題
1.沒有形成規模,總量偏少
江油地區種植綠色農產品的農民仍然只有種植普通農產品的五分之一,同時仍然采用單家獨戶的生產,也說明當地的企業或政府等中介機構對綠色農產品的生產組織形式關注不夠。沒有形成規模,綠色農產品也就無從享受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下降、利潤上升、品牌效應等一系列的好處。
2.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低下,宣傳、培訓缺乏
被調查的接受過綠色農產品種植培訓的農戶基本都認為培訓有效,說明培訓對提高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是有益的,但是接受過培訓的農戶數量的稀少再加上農戶對綠色農產品種植條件的認知混亂恰恰說明培訓的缺乏與政府企業宣傳的不足。
3.對綠色農產品的補貼未到位
在我們調查的農戶中只有占總數7%的種植大戶收到了來自政府的補貼,并且補貼大部分來自于市一級政府,而基層的政府很少對此補貼。
參考文獻:
[1]高蕓.農戶有機農業生產意愿及發展路徑[D].江南大學,2014.
[2]周緒寶,歐陽喜輝,郝建強,徐鵬翔.北京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現狀分析和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06):17-22.
作者簡介:馮仲鑫(1997.02- ),男,四川省攀枝花市人,西南科技大學經濟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