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玉
【摘要】素質教育背景下提出情感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本文中以小學語文學科為對象,闡述通過語文教學實施情感教育的措施,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50-02
小學生年紀不大,教學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感知生活的能力,可以為學生生活奠定基礎。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可以發掘其情感思維,健康成長。
1.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小學語文蘊含文字知識、情感知識。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更多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現代社會內容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需求也呈現增加需求,傳統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情感教育方式可以讓學生輕松理解文本知識,與作者產生共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可以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因為年齡問題,學習過程中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很多時候一句夸贊的話就能讓他們更加主動學習。通過實施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加強師生溝通,緩解學生對教師存在的恐懼心理。如果師生間合理相處,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加主動,提高學習質量。
2.小學語文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2.1激發學生潛在興趣
為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提高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利用情境教學法構建合適的教學情境,來豐富課堂內容。
例如,在學習“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兩則寓言時,可以要求學生提前預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根據故事的發展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種有趣的參與式教學模式,在構建教學情境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為了更加準確、形象再現當時情景,學生會自動自覺的對文章進行反復誦讀、分析,對文中人物進行精確定位并細致分析其心理變化,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到“做錯事一定要及時悔改,且不能抱有僥幸心理”、“無論做何事都要有明確目標,實力正確方向,負責一事無成”的道理。
2.2塑造合適教學情境
小學生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盡量減少自己的功利心,不再以背誦知識點和練習冊上的習題講解為學習依據,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以便全面適應學生發展和需求。
課堂鑒賞時加入一些音樂進行氣氛渲染,借用古風歌曲或一些影視作品幫助學生構建適當情境,利用影視作品對古詩詞中場景進行重現,能幫助學生將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快速形象化。賀知章《回鄉偶書》教學時,大部分學生都不能理解作者那種物是人非的感覺,也不能體會“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詩詞的深意。如果我們能夠組織引導學生扮演一個少小離家,老大才得以還鄉的官宦再回到家鄉的情景,相信他們很容易就能夠理解游子歸鄉的沉默感慨了。
2.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針對現階段閱讀課與習作教學之間存在的脫節現象,教師除要引起強烈關注外,還要采取適當的改進措施。在備課時將語文閱讀與學生習作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兩者之間的共同點,鼓勵學生將課文中的寫作模式和手法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從而快速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例如,在學習《珍珠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文章中的描寫珍珠鳥的語句來描寫其他小動物,將語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活學活用,從而快速提高學生文字運用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積極推展思維,提高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在學習《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時,教師就可以進行適當的擴展教學,讓學生根據對話內容想象小苗的成長過程以及它的心理變化,并讓學生以作文的形式寫出來,既鍛煉了他們的想象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對學生寫作的提升有一定幫助。
2.4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上課時教師要提前備好課,將教材內容和文章主旨進行深入分析,對故事情節、人物和人物之間的情感描述進行仔細探究,同時結合教材指示和要求,幫助學生在了解教材內容的過程中感悟和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結語
總之,隨著義務教育階段不斷推行素質教育,情感教育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情況實施情感教育,如挖掘教材等,引導學生體悟與感悟教材,達成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參考文獻:
[1]李茂林.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6(32):96-97.
[2]張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0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