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說讀寫幾乎涵蓋了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在這幾塊內容中“寫”是重要的輸出形式,也是學生最為膽怯的部分。在小學低段對學生進行一些寫話的訓練,對于提升學生習作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筆者在教學中組織低年級學生進行繪本閱讀并展開寫話訓練,主要策略有:(一)畫面為橋,編寫畫中的故事;(二)經典為范,內化示范的語言;(三)圖文結合,記錄自己的故事。在教學中將閱讀和寫話有機結合在一起,達成了讓學生“樂于表達,自由表達”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 低年級 繪本寫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89-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版課標)對第一學段的寫話提出這樣的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由此可見“書面表達”的重要性,即使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也提出了寫話的要求。但是在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中的“寫話”“習作”卻又是學生最抵觸、畏難的事,并且這種畏難情緒隨著年級的升高并沒有削減。筆者多年從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發現隨著閱讀地不斷推廣,從幼兒園升小學的學生們的閱讀情況普遍較好,繪本閱讀更是豐富,有的學生雖然識字不多,卻喜歡拿著繪本指著畫面,煞有介事地說著故事,就萌生了借助繪本訓練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的想法。
當畫面精美、圖文互補的繪本遇上寫話訓練時,學生們興致很濃,想象的翅膀也隨之打開了,利用繪本閱讀進行寫話訓練的教學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當然繪本的形式各不相同,有的畫面占故事的比重更大,有的畫面只是一個配角,有的圖文并舉,針對不同形式的繪本,在教學中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畫面為橋,編寫畫中的故事。
仔細推敲2011版課標對寫話的要求,提煉出來的關鍵所在就是:樂于表達、自由表達。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如童話般美好的世界,一個個有趣的繪本故事正是能夠編織童話般美好的最好的素材。很多繪本故事的畫面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完整而美麗的故事,即使看不懂文字也可以將故事讀下來,這一頁頁的圖畫就像一座座“橋”架在作者和讀者之間。針對于這種畫面連續性、情節感特別強的繪本,老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使用鮮活的語言將畫中的故事清晰地展現出來。
《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一個很經典的繪本,一本繪本7小句話,一共44個字,如果離開圖畫只將文字讀出就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可是繪本的圖畫中卻隱藏著狐貍追逐獵物的迭宕起伏的故事,讓人忍俊不禁。約翰·洛威·湯森也在《英語兒童文學史綱》里說:經典之作《母雞蘿絲去散步》敘述的重點是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事實。繪本中簡單的語言和豐富的畫面內容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能夠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通過畫面的閱讀,讓學生從畫面中感受到隱藏著的狐貍追逐獵物的故事,讓學生根據畫面進行大膽想象說話,在說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文字的方式將故事情節描繪出來。當然對于低段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一下子要完成整個故事的創作是比較有困難的,在具體課堂中教師將故事的圖畫根據發生地點的不同,進行拆分,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處或兩處進行寫話,最后將學生的寫話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配合畫面的播放進行講述,成功的喜悅油然而生。
在眾多的繪本中像《母雞蘿絲去散步》這樣借助圖畫傳情達意的很多,如《可愛的鼠小弟》系列、《大衛不可以》、《爺爺一定有辦法》等。在教學中老師要先引導學生看圖,感受圖畫傳遞的有趣的故事情節,展開想象,在大膽說的基礎上進行有選擇的寫話訓練,讓學生的書面表達言之有趣、言之有物。在這樣的訓練中“自由表達、樂于表達”才能真正落于實處。
二、經典為范,內化示范的語言。
也有很多繪本畫面生動、語言也特別經典,以重復的句型、段落呈現情節,在重復、往返中將故事層層推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重復回環的故事形式是最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的。這不斷的重復能讓低年級學生樂在其中,甚至能把握到語言的節奏。如果把繪本中這種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再用到自己熟悉的、相似的情境中,說話、寫話的訓練目標就順理成章地達成了。
何捷老師在執教聽繪本故事,模仿說話、寫話的示范課中,借助繪本《小豬變形記》的閱讀展開了三次模仿說話寫話,第一次讓學生根據“真煩!煩!煩!煩!煩!煩!總該有點兒好玩的事吧,我去找找看!”這一處進行“換詞”模仿;第二次通過觀察對比,發現提示語在中間的說法,前面說一句,后面再說一句的樣子,讓學生進行“樣子”模仿;第三次在回顧了前文——小豬咚咚跑回去做了一對高蹺,然后踩著高蹺散步去了。對原文進行了學習,讓學生了解了兩個分句寫了兩件事,用“然后”連接起來的語言規律。再出示小豬變斑馬的圖畫,讓學生進行“創意”模仿。因為有了具體的語言指導,學生不僅能做到模仿,還能將語言表達形式內化,展現自己的創意。
其實繪本中的經典語言很多,如《逃家小兔》中的“如果你變成____,”“我就要變成____,____。”《我爸爸》中的“像____一樣,也像____一樣。”用比喻的方式寫出人物的特點。這樣的經典之處都可以成為學生語言模仿的范例。在一次次地說、寫練習中,學生以繪本中的經典語言為示范,在模仿的過程中將這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如此一來,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儲備會越來越豐富,有了這樣的表達體驗和表達積累,“寫”將不再是學生的難事。
三、寫繪結合,記錄自己的故事。
芭芭拉·庫尼說:“繪本像是一串珍珠項鏈,圖畫是珍珠。文字是一串由珍珠串起的細線,細線沒有珍珠不能美麗,項鏈沒有細線也不存在。”這個比喻精妙地揭示了繪本“圖”與“文”相互依存的關系。“文”編織著“圖”,“圖”又是低年級的學生最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中。在教學中,通過繪本閱讀,模仿語言表達的形式,讓學生在畫畫寫寫的過程中記錄自己的故事。這樣類似于自己創作繪本的過程,即有范例可依,又無思想限制,很好地解決了“怎么寫”、“寫什么”的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得到的快樂寫話的體驗是真實的。
在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我家是個動物園》時,學生們對故事產生了極大的共鳴。該繪本中主人公祥太將自己和家人比作各種動物,整個繪本內容生動形象,并且將人物特點充分的刻畫出來。繪本的畫面張力很大,每寫一個人物特點,兩個畫面,第一個是家人的形象,第二個就是相對應的動物形象,獅子般的爸爸、長頸鹿般的爺爺、小白兔一樣的妹妹,借助畫面的補充,更是將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語言上,它也有自己固有的格式,都是以這樣的方式表達的:
這是我____,
其實呢——
他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借助一個常常發生的事情進行證明)
前兩行在人物畫面上,后三行在動物畫面上,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猜讀環境。在猜讀的過程中學生創作欲望被激發了,在共同完成繪本內容的閱讀后,PPT出示了一個繪本的封面“我們班是個動物園”,配圖是班級學生的集體照。適時提出創作要求:想一想你的同學,他像哪一種動物呢?請你畫一畫,寫一寫,你也是小小繪本作家了。
創作開始了,喜歡畫的學生先畫再配文,喜歡寫的學生,先編寫文字,再配畫。最有趣的是欣賞環節,學生們隨著實物投影儀展示的畫面猜著、讀著、笑著,已然從別人的文字走進了自己的故事。
四、結語
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從心底里覺得寫話是有趣的事,從而樂意提筆記錄自己想要表達的故事。借助繪本閱讀,進行寫話訓練很好地落實了這一目標。在繪本的圖畫和文字間,從模仿積累到創意無限,學生在盡情享受閱讀的同時也在表達中使語言更有邏輯性,更在表達中釋放天性,放飛想象。
參考文獻:
[1]曹愛衛.低年級繪本寫話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小學語文,2014(1、2期)
作者簡介:
金葉兒(1978-),女,浙江諸暨人,本科,小學中級職稱,主要工作性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