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云
【摘要】在“動物的運動”一課的核心概念傳遞中,通過構建“情境導入—導學設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總結拓展”的“情境—問題”教學模式,使課堂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生物學概念。
【關鍵詞】“情境—問題” 教學模式 主動探究 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項目《“勵志、篤行、快樂”育人模式下導學案六步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研究》(編號:2015YQJK012)、廣州市第三批教育系統創新學術團隊教育類項目《初中導學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團隊》(編號:1201630039)、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6年度名師專項課題《運用“情境—問題”教學模式主動探究初中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案例研究》(編號:120154409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84-02
本課依據“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探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成為知識產生和建構的場所,是學生“做中學”的樂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科學探究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構建“情境導入—導學設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總結拓展”的“情境—問題”教學模式,使課堂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生物學概念。
教學設計思路
《動物的運動》是《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第一節內容。學生通過學習運動系統組成的知識,揭示動物運動的本質,鞏固和理解動物適應生存環境的重要意義。同時本節內容也是后面學習動物行為的基礎。因此,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可以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愛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動物的運動”的核心概念是知識目標描述動物運動的結構基礎;概述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概述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能力目標通過探究、觀察、表達動物動物的結構基礎和認識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和科學推理的科學素養。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播放劉翔破世界紀錄的視頻,提出思考:劉翔要完成跨欄的一系列動作需要哪些結構參與?它們是怎樣協調完成動作的?
動物運動的錄像片;導學設疑:動物多種多樣的動物的運動器官有什么不同?動物的運動本質都是靠肌肉收縮嗎?為什么蚯蚓行為緩慢?
總結各種動物的運動器官。
探究活動1:迅速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動作,你感覺哪里最累?哪里在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參與運動的結構。
二、自主、合作探究動物運動的結構基礎
1.探究動物骨骼
(1)探究活動2:觀察家兔骨骼,導學設疑:動物的前肢和后肢是由哪些骨組成的?完成導學案。
(2)探究活動3:導學設疑:屈肘和伸肘的動作是靠什么結構來完成?讓一小組兩個學生出來,結合人體,展示人的上臂骨的組成。
【設計意圖】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展示,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并讓學生充分體驗各種脊椎動物的骨的功能相似性。
2.探究關節的結構,導學設疑:骨是怎樣參與運動的呢?關節對于骨的運動有什么意義?關節的結構又是如何呢?
探究活動4:觀看關節視頻,導學設疑:完成導學案。
探究活動5:觀察雞翅的關節,小組邊展示邊交流關節的結構具有既牢固又靈活的特點。
思考:關節在運動中起什么作用?——支點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總結歸納能力,利用小組討論和展示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實現認識動物動物的結構——關節。
3.探究肌肉的結構,思考:牽拉骨完成運動的結構是什么?它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探究活動6:分離觀察雞翅的一條肌肉,完成學案。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和觀察能力,通過探究明白雞翅是雞的上臂骨,有多條肌肉,每條肌肉是由肌腹和肌腱組成。
4.總結動物或人體完成一個動作是由骨、關節和肌肉共同協調完成,完成學案,總結運動系統的組成。
三、小組合作探究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探究活動7:小組合作探究:拉扯雞翅各條肌肉,觀察雞翅運動情況。思考、展示和交流肌肉如何牽動肌肉運動的。骨、關
節和肌肉在運動時分別起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探究骨骼肌的著生情況和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和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通過探究和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探究活動8:探究屈肘和伸肘肌肉交替收縮的過程。
觀察屈肘和伸肘肌肉交替收縮的過程的動畫,完成學案。
【設計意圖】體驗屈肘和伸肘過程中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變化。進一步體驗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產生運動。
四、動物各器官系統協調配合完成運動
導學設疑:動物只靠運動系統就能完成運動嗎?如果不是,還有哪些方面的參與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五、動物運動的意義
導學設疑:動物的運動對動物有哪些意義?
討論、交流:動物通過各種運動能夠有效地獲取食物和逃避敵害。
【設計意圖】培養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反思
我在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一節《動物的運動》進行了嘗試。我對學生和教材進行了詳細分析,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實現了以學生主體的教學效果。
1.根據教學目標重組教材,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會描述動物運動(以哺乳動物為例)的基礎和動物運動時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在備課時,發現課本的內容編排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和思維的形成。課本第43頁的觀察與思考中,三個觀察演示實驗,主要解決的是結構的問題,但是思考題1解決的是下面部分的內容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探究這兩個學習重點,我把課本最后才提到伸屈肘運動貫穿于全課當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兩個問題:(1)屈肘和伸肘動作是靠哪些結構完成的?(2)屈肘和伸肘動作是怎樣完成的?
2.通過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探究和思考
在分組討論探究“骨、關節和肌肉在結構上有什么關系?三者如何配合產生運動?”后,學生交流匯報學習結果時,學生答不到點子上。我馬上把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肌肉是怎樣生長在骨上的?運動中哪個結構用力,在它的作用下哪個結構先運動?關節在運動中起什么作用?肌肉連接的兩塊骨一起運動嗎?它們是怎樣運動的?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學生把知識前后貫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