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害怕寫作文,究其原因有很多,諸如寫作素材缺乏,寫作思路打不開,寫作技巧單一等等。本文試圖從思維領域、思維內容、思維方式等三個方面,談談拓展寫作思維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拓展;寫作思維;思維領域;思維內容;思維方式
一、 引言
說實話,身為高中生了,我們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寫作難,難寫作”,每到作文時對寫作懷有厭煩甚至恐懼的心理。下面,我想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從思維領域、思維內容、思維方式等三個方面,談談拓展寫作思維的一些方法。
二、 思維領域的拓展
(一) 漸進法——由小到大,由近及遠
該方法主要用于閱讀某些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的材料。通常給定材料提供的是一些帶有典型性或啟示意義的小事,目的在于讓我們去做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或由少到多的聯想和類推,由小事想到大事,由局部想到全局,由小道理悟出大道理,這個聯想類推到的全局性大道理,就是材料所要表達的觀點。例如有這樣一個材料:若你手中有一個杯子要出賣,成本一元,如何賣?若僅是賣一個杯子,也許最多賣兩元;若是賣最為流行的,也許可賣到三四元;若在外面加上高級包裝,賣十元二十元是有可能的;若它是某位名人用過的,賣上千上萬元都有人要。從審題角度看,這道題的內涵很豐富。
(二) “輻射法”——圍繞軸心,四面發散
輻射,意思是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著直線伸展出去。輻射思維,就是以某個事物作為出發點,運用發散思維,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進行聯想和想象,它是寫作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請看以某一字母為對象展開的聯想:
“O”像一輪升起的圓月,像一滴晶瑩的露珠,還像一架瞭望天空的射電望遠鏡。
“X”像相互交叉的籬笆,像作業本上的一個個錯號,還像人生坐標的交點。
“Y”像一只長頸的漏斗,像一個張開雙臂的人,還像一株剛萌發的幼苗。
“J”像一把精致的手槍,像低頭啄食的小雞,還像農夫手中的農具。
實際上,以任何一個字母為出發點,多角度、多側面的去想,能想到好多的事物,造出好多好多的句子,寫出許多許多的片段。生動的句子會層出不窮,優秀的文段也會如煙花綻放,令人目不暇接。
三、 思維內容的拓展
(一) 理論依據——名人名言,詩文熟語
在寫作中,一見到某個寫作題目或是寫作話題,我們便要立即開動腦筋,搜尋理論依據,即在腦海中搜索古今中外與之有關的名人名言、詩文名句、諺語熟語等。譬如一見到“寬容”這個話題,首先在大腦里要立即浮現與“寬容”有關的名句,例如:
“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二) 事實材料——歷史故事,生活事件
有了寫作題目或是寫作話題后,除了在大腦中搜尋理論依據外,還要立即搜尋有關的事實材料,如歷史事實、生活事件、文言故事、寓言童話等。這些既可從古代歷史文化典籍中去搜尋,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去搜尋;既要搜尋正面事實材料,也要搜尋反面事實材料。譬如以“寬容”為話題的作文,我們便會立即聯想到我國古代“六尺巷”的故事。
四、 思維方式的拓展
(一) 正向思維——相關聯想、相似聯想
所謂正向思維,就是人們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沿襲某些常規去分析問題,按事物發展的進程進行思考、推測,是一種從已知進到未知,通過已知來揭示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用在寫作上,就可以圍繞寫作對象,從相關相似上展開聯想進行拓展。比如,要寫某人的字寫得特棒,可以這樣拓展:某人是何時、怎樣愛上寫字的,平時是怎么練字的,在哪些場合給哪些人寫過字,他們是怎么評價的等等。又如寫《尊師》這個題目,可以按照“什么是尊師——為什么要尊師——怎樣尊師”的思路順序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
(二) 反向思維——相對聯想、相反聯想
所謂“反向思維”,就是讓思維沿著原先思路相反的方向推進,從相反的角度和方向來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說具體一點,就是當你在肯定什么的時候不妨再從反面想想能否否定它,當你在否定什么的時候不妨再從正面想能否肯定它。
在作文中運用反向思維審題構思,如《衛生所不衛生》《老將不老》《小事不小》《閑不住的閑人》等,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三) 發散思維——中心開花,彈片四濺
發散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思維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沿著各種不同方向去進行思考,它使人的思維趨向于靈活、多樣,富于創造性。因此有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
這種思維在材料作文寫作中很有實用價值,它既可以是對同一材料進行多角度和多側面的思考而得出不同的立意,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可以是對同一材料作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思考而運用到不同的作文題目的寫作中,即“一材多用”。前者如根據“濫竽充數”這則寓言寫一篇議論文,我們就可以多角度地進行暢想,提煉出這個論點:從樂師與南郭相安無事的角度,聯想到對當今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壞人壞事要敢于揭露。
(四) 變形思維——改變形狀,獲得新知
所謂變形思維,是指把思維對象的形狀加以改變,使大腦獲得新的信息,從而實現認識上的突變的一種思維方式。常見的方法有假設擴大化、假設縮小法、整體分割法和信息添加法等等。
變形思維對于了解未知世界,實現思想認識上的飛躍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戰場上繳獲敵人一種新式武器,對它的性能、作用和使用方法,從整體思考無法知道,但是如果把它拆開研究,也許很快就能掌握它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這種拆開研究的方法,在思維過程中就運用了整體分割法。這是作者的思維拓展、思路開闊的結果。我們如果平時能多讀、多思、多練,相信寫出這樣的佳作也不是什么難事。
參考文獻:
[1]陳波.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4(10):121-142,207-208.
[2]吳艷莉.營構活動教學拓展寫作思維[J].語文學刊,2006(09):123-124.
作者簡介:
譚致鵬,湖南省邵陽市,湖南省新邵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