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瑄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當前青年學生由于面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個人美好愿望與社會現實產生的矛盾,以及受社會上種種負面信息影響而產生的幾種較為突出的消極心態,提出了如何從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入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此培育當代學生健康的社會心態,為其順利融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社會心態;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這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社會心態涵義及重要意義
所謂社會心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社會成員對現實生活現狀所持有的心理態度、情緒反應或思想傾向。社會心態并非憑空產生,客觀環境決定心態,心態映照客觀環境并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社會心態是否健康,直接影響社會是否和諧穩定,進而影響到一個國家發展的大局。健康的社會心態,是正向、樂觀、進取的心態,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個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不容低估的“巨能量”。對于當代中高職院校青年學生,健康的社會心態更是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二、當前青年學生心態中幾個突出問題
1.面對新環境挑戰,產生自卑、嫉妒心態
職業院校的學生年齡在15~20歲之間,大多是初中、高中畢業生,這部分學生大多都是由于在中學成績不理想,從而進入職業院校學習。來到職業院校,一方面,他們常感覺低人一等,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另一方面,他們面臨適應新的學習內容、新的學習方式、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經歷新的人際關系等挑戰。在這轉型的過程中,同學之間在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活動組織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會出現差異,而這種能力差異,會使“相形見絀”的一些學生自信心受到沖擊,自愧不如,陷入自卑,甚至產生嫉妒心態。 同時,職業院校多數學生來自農村,與條件較為優越的城市學生相比,生活水平不可避免存在反差,尤其是面對個別富裕家庭的學生吃喝高檔、穿戴名牌、玩樂顯派的炫耀,他們心理上備受刺激,造成心理落差。
2.高預期與現實矛盾,產生失望、焦慮心態
很長一段時間,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社會寵兒”。只要能邁進大學的門,一畢業就有穩定、舒適的工作,就有足以養家糊口的工作收入,就有能使父母臉上有光的社會地位。在高考中取勝的青年學生,是陶醉在老師、家人、親友、同學的慶賀和羨慕的目光中,帶著優越感、自豪感,懷揣美好而遠大的理想走進大學校門的。然而,幾年的大學生活使他們逐漸看到:現實竟是如此殘酷——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昔日的學長、學姐畢業后找工作難,工資低、買不起房,娶不上媳婦,因此,逐漸感到前途渺茫,對原來的憧憬、預期大失所望。特別是到了畢業臨近階段,想到多少年來,父母含辛茹苦、省吃儉用地供自己上學,到頭來無以報答,還要“啃老”。為此,他們或抑郁 、消沉、混日子,或產生急躁焦慮心態。
3.負面信息影響,產生“看破世事”“誠信無用”的心態
當代大學生,在小學、中學階段與社會接觸不多、社交面不廣,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為了高考時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全身心投入緊張學習。因此,他們學習、生活圈狹窄,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而飄忽不定。進入大學后,他們接觸社會相對多了、廣了,然而在當今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的傳遞速度快、范圍廣、方式多,接觸信息量大,而其中一些不斷見諸報道的社會負面事件,如“毒奶粉事件”“藥家鑫事件”“彭宇案”“小悅悅事件”“我爸是李剛”等,以及社會中某些不公的現象和個別官員的腐敗現象,難免對原本稚嫩、天真的青年學生產生影響,使他們感到現實社會并非自己原來想象的那么美好,而是充斥著欺詐、冷漠、腐敗、恃強凌弱、唯利是圖,從而產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誠信無用”的消極心態,甚至對社會產生怨恨、敵意等負面情緒。
三、培育健康心態的建議與對策
1.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各級政府應切實負起責任,在制度構建和政策設計中,加緊制定和完善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造福民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制度、政策(特別是在就業、利益分配、社會保障、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暢通利益訴求渠道、反腐倡廉等方面),盡可能地減少社會成員正常生存發展的后顧之憂,盡全力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的外部誘因。同時,新聞輿論宣傳要多一些正面引導,少一些對社會事件的惡意渲染和炒作,為培育大學生健康的社會心態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2.注重人文關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自身生存發展狀態的關懷。在思想建設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秉承“以人為本”的宗旨,一改過去“師道尊嚴”“居高臨下”說教訓斥的做法,要多和學生接觸、溝通,多給學生關愛、溫暖,讓學生在傷心、委屈、失落時敢于對你訴說,讓學生感到你是他們在迷茫時期能夠指明方向的一盞明燈。特別是對那些成績不是那么理想、處事不是那么成熟、性格不是那么討喜的學生,更是不能歧視、疏遠、排斥,而要主動接近、關懷,用親情、真情感化他們,讓思想政治工作在“潤物細無聲”中取得好的效果。
3.注重心理疏導,加強并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并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是新形勢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疏”就是疏通情緒,創造條件讓學生因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而積聚起來的消極情緒有一個“傾訴”“宣泄”“減壓”的渠道,從而舒緩心理壓力;“導”就是引導認識,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學會用辯證的、科學的、積極的態度來審視自己遇到的失意和難題,迅速走出心理上的陰影。 當前,要引導青年學生敞開心胸、正視自我。一方面要理解差異、尊重別人,另一方面對自己要抱有信心,對未來要充滿希望,走出一遇到挫折就自卑失望、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心理怪圈,做到自尊自信;要引導青年學生直面現實、合理預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激勵,不斷矯正不切實際的“成功觀”“財富觀”“價值觀”,以合理預期為動力,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積極向上;要引導青年學生以客觀、冷靜、辯證的態度去全面認知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的各種社會現象,坦然面對社會存在的差別和缺憾,保持豁達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態。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社會心態上出現功利化傾向和實用主義取向,部分青年學生也因此遠離優秀的傳統文化,否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矛盾,從而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心理問題。只有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及時并有效地理順社會情緒,積極構建健全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才能最終實現構建社會心理和諧的目標,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展基,黃文勇.轉型期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01(2):33-34.
[2]周先進.對大學生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J].光明日報,200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