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歷史學科教學更加重視在學科素養框架下開展教學活動,增加對學生歷史理解能力、歷史唯物史觀培養以及其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視。為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加快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緊跟新時期教學手法的創新步伐,調整當前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文章主要分析在學科素養框架下加強初中生歷史學科素養教學的思路。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科素養;歷史教學
一、當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模式改變的方向
現階段,部分初中歷史學科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急于提升學生的成績方面,而缺乏對學生是否真正地掌握與理解學科知識的關注。為了順應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需要及時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自己的教學重心,摒棄錯誤的教學思想,轉變以往以知識點教學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將關注點轉變為加強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具體來說,歷史學科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國家情懷等內容,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相關的歷史素養教育,既有效完成傳授知識的教學目標,又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應該具備的品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實現歷史學科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二、加強初中生歷史學科素養教學的思路
1.設計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
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向受到教學目標的影響,因此,為了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落實對學生的學科素養的培養,首先教師需要設計相應的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以此來確保正確的教學方向。具體來說,初中歷史教師為了落實該教學目標,需要對歷史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加強理解,從而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形成自己的領悟與體會,將學科素養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來。比如,在講解《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一課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要適當地加入資本主義經濟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改革進行比較的部分,有目的地增加對學生國家情懷的培養,讓學生在進行制度對比時,增進對我國經濟制度的理解與認可,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2.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科素養的培養
教師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教學的質量,需要加強自身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加強自身的歷史學科素養,掌握唯物史觀的分析方法,重視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史料實證的能力,養成強烈的家國情懷,并且賦予教學內容新的時代內涵,在學習課本知識中增加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育,而不僅僅局限于背誦與了解課本內容,要重視學生歷史學科的領悟力,增加學生理解的廣度與深度,拓展新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歷史學科獨特的魅力。教師還可以積極參加教學經驗交流會、培訓活動等來不斷提升自己,同時加強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教學的質量,達到歷史學科教學目的。
3.增加以學科素養培養為目的的問題探討
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被初中歷史教師普遍采用,為了達到新課改下歷史教學的新目標,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問題探討教學模式,通過增加其中的學科素養培養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歷史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該適當加入如實證分析、唯物史觀等學科素養相關方面的要求,促使學生結合學科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在有所偏向的問題指導下,學生能夠進行深入學習,提高領悟能力,掌握實證分析的歷史事件分析方法,學會利用唯物史觀改變自己固有的學科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時,需要闡明自己的觀點,明確探究的目的,還應該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更加深入地掌握學科的知識內容。比如,在開展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問題探討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以及相關的背景,提出我國在這一時期的現狀以及我國如何改變發展面貌,趕上世界的發展步伐等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我國國情的理解,增加愛國熱情,形成危機意識,形成家國情懷,加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從而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的目標。
總之,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是新時期對歷史學科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加快轉變落后的教學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將學科素養培養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來,對如何加強學生學科素養進行不懈的探索,加強經驗交流與總結,形成有效的學科素養培養模式,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從而實現學科素養培養的目標,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尤海波.文字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2017(40):364-366.
[2]馬少偉.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歷史教學初探[J].科教導刊(下旬刊),2017(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