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珩



摘 要 現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濟發展均處于創新導向階段,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各示范區要素稟賦計算得分并排序,單個公因子得分排序靠前說明該示范區此類要素稟賦優于其他區域,綜合得分靠前的示范區社會性、生活性基礎設施和刺激創新創業的機制日臻完善,流動要素在該區域集聚迅速。要復制和推廣示范區經驗宜選擇已有一定程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
關鍵詞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導向;要素稟賦;比較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5-0058-06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在原國家級高新區或經濟特區的建設基礎上,自2009年以來由國務院遴選并陸續批準設立的,旨在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扶持,在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方面先行先試突破重點,集聚創新要素,形成區域增長極,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至2016年7月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發展為17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成為創業創新的主導力量,示范區的設立也成提速之勢。國務院在批轉國家發改委的《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及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和做法。加快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再建設一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1]。但由于不同的區域地理區位特征不同,區域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不同,適用的“個性”政策也就不同,復制和推廣需選擇要素稟賦相似的區域進行,如若不然,則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窘境。因此,本文擬對現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區域要素稟賦進行分析比較,以期為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示范區提供理論依據。
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區域要素稟賦分析
1.創新導向階段區域要素稟賦的一般特征
要素是指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系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經營所必需具備的基本因素。區域要素稟賦是指這些要素的存在狀況,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要素的種類、數量、質量會發生變化,從而要素稟賦會發生變化。要素稟賦理論最早是由兩位瑞典經濟學家Heckscher和Ohlin[2]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是從要素稟賦差異的角度探討國際貿易的起因及影響。他們認為,直觀地看,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等諸多因素,都可以成為各國要素稟賦差異的來源。該理論后經Samuelson(1949)等人不斷完善。而后該理論的研究范式也被用于研究區域經濟的發展。一般認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分為兩類: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自然要素即自然資源,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質與能量,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非自然要素包括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要素[3]。值得說明的是,這些自然和非自然要素既不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就確定了的,也不是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成為重要因素的,而是隨著經濟發展逐漸進入經濟生產的,并且隨著時間變化還會不斷變化。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Porter(1990)將要素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知識資源、資本資源,他還把自然資源、人口數、氣候、地理位置稱為基礎因素,把文化水平高的勞動力、創新能力、基礎設施稱為高層次因素。他認為國家經濟發展分為4個階段,即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在創新導向階段,更高級的基礎設施、高度專業化的人力資源、研究機構和更具水平的大學體系、持續的創新能力、制度等成為要素稟賦中的主導要素。Makecki(1987)在對區域競爭力進行評估時引入了要素流動性指標,從包括科研人員流動性、風險資本流動性等8個維度進行評價。Saxenian(1994)在分析美國硅谷和128公路的成敗經驗時,提出優越的制度環境和社區文化是關鍵要素之一。國內學者韓江波、李超(2013)在研究工業化和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升級問題時,提出初級生產要素配置結構對應于低層次主導產業經濟形態,而高級生產要素配置結構對應于高層次主導產業經濟形態。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區域經濟發展和要素稟賦升級的論述,可以將創新導向階段區域要素稟賦的一般特征描述如下:第一,具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在創新導向階段不僅有先進的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而且教育、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性基礎設施也較為齊全。第二,持續的創新能力。持續的創新能力源自于高端專業化人力資源和區域內或附近有多所高水平甚至是頂尖的研究機構和大學。20世紀中葉以后,世界各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最終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是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源,而是人力資本,尤其是人的文化技術素質[4]。在創新導向階段是以發展知識經濟為特征,高技術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這些產業的從業人員多是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具有創新所需的高度專業化技能和迅速實現知識更新的學習能力。大學和研究機構則是科技創新的智力源泉,也是創新成果集中的地方,只有在大學、研究機構云集的地方才可能使科研成果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第三,制度成為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5]。在要素導向和投資導向階段,制度的影響甚微,仍是經濟系統的外生變量,但在創新導向階段,制度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可小視的力量,此時政府在經濟中的地位更加明顯,制度也就由外生變量成為內生變量,成為要素稟賦中的主導因素,當制度成為主導要素之后,勇于制度創新的區域往往成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而制度落后、僵化的區域往往就會落后。第四,自然資源、自然條件仍然是區域要素稟賦的基礎因素[6]。自然資源的區域性特點是形成各地比較優勢的客觀基礎,也是區域經濟形成與發展的基本原因。
2.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素稟賦分析指標
現有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區域分布來看,沿海東部10個,中部3個,西部3個,東北1個;從區域空間組織形式來看,包括城中開發區、整體城市、城市群3種類型①;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均已從投資導向進入到創新導向階段。根據前面的分析,從基礎設施、創新稟賦、制度環境和自然條件幾方面入手,并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運用德爾菲法對7名專家進行三輪函詢選擇創新導向階段區域要素稟賦代表性指標見表1。
表1中基礎設施指標包括生產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創新稟賦指標由人力資源、高校、科研機構、科研經費投入等構成,制度環境指標很難量化,本研究選取的是因制度創新而形成的政府服務,自然條件指標選取了4項主要的自然資源以及占地面積。
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素稟賦的比較
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截止2016年7月國務院批準設立的17個示范區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展開研究,除了少數示范區的礦藏、人均水資源數據來自于示范區所在城市門戶網站外,其他數據均來源于各示范區所在省市2015年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年鑒2015》《中國火炬統計年鑒2015》。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迄今為止還沒有針對示范區的各類指標的全面統計數據,本文采用的數據,除火炬統計年鑒中對示范區專門統計的幾項指標數據外,其他的數據均以示范區所在城市的數據代替,屬于城市群的示范區則是將城市群各城市數據加總。
2.因子分析過程
(1)提取主成分。從表2中可以看出20個指標提取比例都較大,這說明指標變量空間轉化成因子空間時保留了較多的信息,適合做因子分析。
按照因子累計貢獻率大于85%選取公因子,可以看出前4項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6.166%,說明這4項因子代表的信息已經能夠充分反映原有觀測變量大部分信息(見表3)。
在圖1中,橫坐標為因子數目,縱坐標為特征根。可見,第4個以后的因子特征根值都較小,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很小,已經成為可以忽略的“高山腳下的碎石”,因此提取4個因子是合適的。為了更好地解釋各因子,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采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4。
根據表4分析可以發現影響第1個公因子較多的指標為電話普及率、客運量、貨運量等,這類指標可以說明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故將其命名為基礎設施因子,用FAC1表示;影響第2個公因子較多的指標為人均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每百萬人擁有大學及科技園數量等,這類指標可以說明持續的創新能力的源泉,故將其命名為創新稟賦因子,用FAC2表示;影響第3個公因子較多的指標為礦藏、占地面積等,這類指標可以說明自然條件,故將其命名為自然條件因子,用FAC3表示;影響第4個公因子較多的指標為培訓服務、組織交易活動等,這類指標是因制度創新而產生的政府服務活動,故將其命名為制度稟賦因子,用FAC4表示。
根據表5可以看出,4個因子沒有線性相關性,實現了因子分析的設計目標。
(2)計算因子得分。采用回歸法估計得分系數,并輸出因子得分系數(見表6)。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計算各示范區要素稟賦的各因子得分及排名,以表3中各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加權求和計算綜合得分(FAC)及排名,見表7。
3.因子分析結果探討
(1)4個公因子得分及排名分析。從因子得分及排名中可以看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素稟賦的高層次因素有許多相似之處,自然資源、自然條件仍然是區域要素稟賦的基礎因素。主要表現在:
第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臻于完善。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屬于非流動要素,這種要素是建設而成,其形成特點有二:一是耗時長。在具有一定的水、陸、空運輸能力和基本的社會生活基礎設施的區域,要建成完善的復合型快速交通走廊和現代化的社會性、生活性基礎設施,一般需6~8年。二是受區域整體規劃影響。如城際軌道交通涉及到相鄰的幾個城市,只有在這幾個城市規劃協調后才有可能建成。現有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或為原國家級高新區升級,或為發展勢頭良好的整體城市或城市群,在成為示范區之前已進行了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7],成為示范區后,為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各示范區相繼規劃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和社會服務設施。這些現代化的運輸網絡使重點產業基地與中心城區、新城間城市公共交通日益便利,并具有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水平,可形成網絡完善、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復合型快速交通走廊。在社會性、生活性設施方面,各示范區或周邊地區基本已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的和諧社區。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生活性服務設施以及寬帶、融合、安全的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和數字電視系統也一應俱全。
從表7中可以看出,基礎設施排名靠前的是珠三角、蘇南、深圳、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這幾個示范區或沿海或臨江或為首都,由于其地理區位的優勢,基礎設施建設更為領先。沿海或臨江地區有比較好的基礎設施是因為其在對外對內貿易方面均具有地理優勢,貿易的巨大利益拉動了當地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交通運輸方面,除了和其他示范區一樣具有較為完善的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城市軌道,城際軌道網絡(少部分示范區城市軌道,城際軌道正在建設中)外,沿海臨江示范區還具備較強的航運能力。北京則是因其首都的地位,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規劃早、投入大、功能全。
第二,集聚了大量高端專業化人力資源和研發資金。高端專業化人力資源、高水平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科技資金的投入構成創新稟賦,創新稟賦屬于流動要素,流動要素形成或集聚的速度受4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受政府政策影響。如吸引人才政策、創新創業政策會使高端人才和資本在政策惠及區域集聚。二是受社會性、生活性設施完善程度的影響。高質量的中小學教育、完善的文化娛樂設施和通信網絡是使高端人才舉家定居的保證。三是受城市發展規劃影響。如大學城的興起使大學和科研院所聚集在城市規劃的大學城區域。四是受預期利潤率的影響。如資本總是傾向于從預期利潤率低的地方向預期利潤率高的地方流動。
創新稟賦排名靠前的是西安、北京中關村、遼寧沈大、上海張江、武漢東湖,這些示范區除通過國家“千人計劃”網羅人才外,還制定了地方性的引智工程和計劃,如西安的“特殊人才跨越計劃”,北京中關村的“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張江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武漢東湖示范區聚集了3 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3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才,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高端人才的“洼地”[8]。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是聚集了大量高端專業化人才,才使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成為可能。各示范區所在城市有多所我國高水平甚至是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西安每百萬人擁有大學和科技園數為全國之首,北京擁有我國最頂尖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原985大學39所中有35所在已獲批的17個示范區所在城市,使得產學研結合,前沿的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產品成為可能[9]。
第三,各示范區或所在的城市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種類和豐裕度各有特色。自然資源屬于非流動要素,其蘊藏量是天然形成的,示范區中湖泊、河流較豐裕的有武漢、深圳、南京、蘇州、無錫、長沙、湘潭、成都、鄭州、洛陽、新鄉、合肥、重慶、大連;近海油氣資源較豐裕的有上海、天津;海產資源較豐裕的有天津、大連、山東半島、福州、廈門、泉州;森林資源較為豐裕的有常州、泉州;具有地熱資源的有天津、福州;各示范區所在城市都不同程度的擁有不同種類的礦藏資源、生物資源[10]。
自然條件排名靠前的有珠三角、山東半島、成都、重慶、蘇南,這是因為本文選取的是幾項主要的自然資源數據,如人均水資源、礦藏、石油、天然氣等,排名靠前的示范區這幾項資源較為豐裕。
第四,示范區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示范區在經濟管理、金融、土地、財稅等體制機制方面先行先試,推進創新,為促進該區域加快發展積累了經驗,基本建立完善了六大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即孵化服務體系、技術支撐服務體系、管理支撐服務體系、投融資服務體系、輻射帶動服務體系、對外交流服務體系。如在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的改革方面,各示范區推廣的不核定經營范圍的高新技術企業、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實行股權激勵制度、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機構、科技成果占注冊資本100%注冊企業等先進的經驗和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1]。
制度環境因子得分靠前的有山東半島、珠三角、西安、重慶、成都,在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煙臺成立了“絲綢之路高科技園區聯盟”,聯盟覆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高科技園區,打造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對接平臺。淄博投資3億多元建設了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并加入全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網,減輕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成本;地處廣東的珠三角地區在體制機制創新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率先探索發展知識產權質押、租賃融資和創業投資,組建服務自主創新的新型金融組織,開展科技保險試點。同時還實施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開展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西安、重慶、成都是西部地區體制機制改革走在前沿的城市,近些年國家對其政策傾斜較多。
(2)綜合得分及排名分析。綜合得分排名靠前的是珠三角、山東半島、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蘇南,這說明這些城市和地區不僅自然條件優越,基礎設施完善,而且流動要素的集聚速度較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潛力較大。其中,珠三角、山東半島、蘇南為城市群,示范區內各城市容易實現要素稟賦互補,從而增強各自競爭領域內的競爭力。上海和北京為直轄市,兩地一直是全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知識創新最活躍、政策敏感力最強、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最好的地區。
三、結 論
現有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濟發展均處于創新導向階段,雖然其要素稟賦中的基礎因素——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各不相同,但高層次因素是相似的,在成為示范區前均有多年國家級高新區或創新城市建設經驗,已建有較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基礎設施,成為自主創新示范區后進一步升級完善的難度不大,當社會性、生活性基礎設施和刺激創新創業的機制日臻完善,高科技公司通過自主創新能獲得超額利潤時,流動要素將迅速在示范區集聚[12]。因此,要復制和推廣示范區經驗宜選擇已有一定程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否則,難以加快流動要素的集聚,其結果必然影響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無法起到示范作用。
[注 釋]
① 按行政區劃計算應為3個城市,深圳市是第一個以城市為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二個以城市為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今年3月底國務院剛剛批復遼寧沈大,實際包括兩個城市即沈陽和大連。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國發〔2016〕21號[EB/OL]. (2016-03-25)[2016-03-3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3/31/content_5060062.htm.
[2] 陳凱. 區域經濟比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 KRUGMAN,R.P. 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33(2):129-144.
[4] AGGREY,N.,ELIAB,L.,JOSEPH,S. Human Capital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East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 Current Research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10, 2(2):48-54.
[5] LANGLOIS, N.R.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Economic History: Connecting the Two Strand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7, 45(1):201-212.
[6] 葉飛文. 中國經濟區比較[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 國家發改委.國家級新區發展報告2015[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5.
[8] 盧長利,董梅.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創新比較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4):455-458.
[9] 周洪宇.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能力比較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2):34-39.
[10]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編委會.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5)[M].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6.
[11]齊晶晶.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體系效能的評價與比較[J]. 決策參考,2015(24):49-52.
[12] 金麗國. 區域主體與空間經濟自組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Factor Endowment
of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ve Demonstration Zones
Jiang Heng
(Management School,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 )
Abstra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s in innovation-oriented period.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scores and rank the factor endowment in each demonstration area. If a single common factor ranks on the top,it indicates that this demonstration area is superior to other demonstration areas in this aspect. If the comprehensive scores rank on the top,it indicates that sociality,living infra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sm of stimul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is demonstration area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perfect,and that the mobile factors gather rapidly in the region. In order to copy and promote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it is best to choose regions that have already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ve demonstration zone;innovation-oriented;factor endowment;comparison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