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模
摘 要: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小學數學教師只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是不合理的,應該培養學生們“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思維”。文章對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培養他們卓越的學習思維能力進行分析,結合文章作者實際工作經驗,具體分析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教學能力;提升;轉化
中圖分類號:G625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5
一、把主講授課轉化為互動方式
1.數學教師傳統的授課方式
自古以來,教師都是本著“傳道受業解惑也”的思想傳授著知識。當學生們還意識不到數學源于生活時,數學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們加深對數學的了解。傳統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安排學生預習、囑咐其上課一定要注意聽講、課后要認真地做作業。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這就是快速提高成績并且保持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有效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傳統教育方式。
2.學生真正的需求
自從學生們開始接受教育,一直到九年義務教育結束,至少有十年的時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這就相當于一個長期的馬拉松比賽,堅持到最后的學生才取得最終的勝利。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怎樣獲得答案遠比答案本身更加重要。在教育事業中,教師在不斷提高能力的同時,更要注意學生們內心的發展。一位好的教師將會改變一個學生的成長軌跡,雖然教育事業中依然會有偏差,但正因為大家在教育領域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努力,我們國家才會有一批批優秀的人才為這個社會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那么,怎樣能讓一位學生對看起來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多些關注呢?一個充滿數學知識的天地,應該是可以被幻想、探索、挖掘的。并不是說要在學生的童年時期就給他們注入一種“考試全滿萬歲”的想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時刻地培養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樂趣,給學生一個學習知識的出口,并且帶領學生走進數學課堂,這就是現代學生們應該接受的新的學習方式,即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的學習方式,以此為學生能夠有良好的學習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如何讓學生們全面提高
1.以因材施教為思想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直至今天,這種教育思想仍被謹記。 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家庭環境甚至先天條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學生存在不同的思想基礎。鑒于此,數學可以開展“課外興趣小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當然,對于對數學興趣較小的學生,要以基礎知識著手滲透,逐漸培養學生的興趣,經過一番長期的培養,將會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全方面拓展
當今社會,家長和教師對教育水平的要求逐漸提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全面考慮到學生將來的學習壓力和入門的困難,因此,教師較早地對知識進行滲透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對于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講到加減法時,滲透如何進行快速加減法,并讓學生仔細思考,進行知識交流。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更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3.以故事的方式進行
小學時期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特殊,正處于求學和童年時期,因此,學生們很難在課堂上全神貫注地與教師進行互動。所以,在注重學習的同時,教師也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教學,這樣就會引起學生們對本節知識的關注,將學生們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上。比如,在講到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時,可以講講寓言故事“龜兔賽跑”,然后,再在課上就“你們聽過哪些這樣的故事”與學生展開互動。以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興趣,更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為數學教學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4.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教師始終本著教學育人的思想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在教育學生時,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學校中有教師的諄諄教誨,在家里時有父母的悉心照料,才能讓一位學生能夠更好地成長,成為國家棟梁。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時刻與學生們一起學習,跟隨時代變化,傾聽學生們的心聲,進行教研改革,及時改正自己的教學不足,不斷地提高自己,豐富自己,與學生們共同在數學知識中遨游,創造出一片更廣闊的天空。
參考文獻:
[1]王劍鋒,高職班主任如何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25-30.
[2]鞠野飛,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J].2012(24):30-38.